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到底属于谁的”是个伪命题

(2015-07-01 06:48:56)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孩子到底属于谁的”是个伪命题

“孩子到底属于谁的”是个伪命题

最近,一篇名为“班主任犀利发言,点醒了无数家长”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了围观,也引发了争论。此次争论就是围绕“孩子到底属于谁的”展开的,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此都觉得对方付出少,自己付出多。

孩子到底属于谁的,我觉得孩子从来不属于谁,他属于自己,这样的论断许多人也许不服气。我们就是在操办着谁的孩子这样的命题,似乎孩子成了附属物,总觉得自己付出了许多,怎么就没有多大的回报,实在有些莫名其妙。

当下教育,为啥大人操碎了心,孩子依旧特别任性,许多怪现象层出不穷,说到底,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没有尊重孩子本身,都一个劲儿地管束孩子,在管束的过程中,也会相互抱怨,总觉得对方不怎么尽心。

此次争论从班主任的犀利发言开始的,班主任认为家长参加班级的会议是正常的,没有理由以非常忙为借口,孩子不是老师的,学习的好坏家长责任重大,教师只能给出自己的建议,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言行很重要,要主动与孩子老师交流,这些话从班主任角度说似乎有些道理,作为家长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教育孩子得责任。然而,细细品味,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教育从来不是割裂的,它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觉得老师与家长之间只有相互理解,形成默契,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会尊重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唤醒孩子的潜能,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事实上,孩子就是大人的影子,教师也罢,家长也罢,都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以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会有影响,殊不知,一个孩子遇到像样的老师,也算是自己的福气。我反对那些言行不一致的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一定要做到,否则,自己说的话就会失去分量。

尽管这位班主任的发言是犀利的,但从内容上看,却是肺腑之言。当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从自身做起,而是千方百计地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对孩子无比纵容,总觉得教育孩子从来就是学校的事儿,自己能够供孩子衣食住行就算不错了。

殊不知,许多孩子都觉得自己有些委屈,不是亲生的一样。为啥呢,父母亲一直都很忙,就算照顾自己,也仅仅考虑物质方面的,很少与自己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往往是三两句话不到,就开始数落、抱怨,自然相互之间隔膜愈来愈深,这样的隔膜一旦变成了铜墙铁壁,你能指望孩子健康成长吗?

我们的许多孩子出了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出在大人身上。当下家长绝大多数都喜欢走极端,要么做甩手掌柜,啥都不管,似乎不是自己的孩子,要么是唠叨没完,只要看到孩子有一点点瑕疵,马上歇斯底里起来,数落孩子一句接着一句,言下之意,就是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就是不懂事,很少有家长愿意以平等的视角来观察孩子,与孩子正常相处。

自然话又回到开头的命题,在家长的眼里,孩子就是属于自己的,既然如此,孩子的发展都得听自己的,否则,就觉得大逆不道。实际上,孩子学习、考试,有时候家长更加着急。时不时就有家长打来电话,说什么自己的孩子就是不懂事,自己辛辛苦苦忙这忙那,孩子就是不领情,三句话不到,孩子就跟自己吵起来。我只能安慰家长,说等到孩子回到学校,再怎么教育。等到孩子走进学校,一问十之八九都是家长为了芝麻大的事儿而生气,搞得孩子安静学习的氛围都没有了。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激动,如果家长不能理智地看待孩子,常常会被冲动蒙蔽了双眼,导致孩子与自己直接对抗。可以说,初中三年,一年一个样儿,这对于没有教育经验的家长来说,多多少少都是极限式的挑战。初一时,孩子开始有了警惕性,他们伴随着身体的变化,开始怀疑家长到底爱不爱自己,初二时,身体发育更快,这时候,绝大多数孩子的身高与家长并齐,此时,孩子看父母亲的目光彻底地改变,如果大人不注意调整自己,孩子要么什么知心话也不说,要么就开始极力反抗,自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轮到初三,孩子在升学压力之下,他们更多的希望得到来自大人的理解。然而,毕业班的老师这时候都把目光锁定在学业成绩提高上,家长也会变得更加焦虑,殊不知,孩子才真正地烦透了。

有老师曾问一位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家长,说这么优秀的孩子,在家里会不会不听父母的话,没想到,这位家长一脸苦笑,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什么,不要以为孩子优秀又会什么都好,只要我们说得不在点子上,也会得到粗暴的反击。

也许有家长觉得委屈,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班主任还不知足,责怪我们不尽责,事实上,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家长与自己保持联系,这对于孩子的教育特别有帮助。我在开家长会时,常常会引用老前辈的一段通俗的比喻来说服家长,说什么如果你把三十万放在我的兜里几年,你会放心吗?那么,你把远远超过三十万的孩子送到我们这儿来,一切交给我们,难道就放心吗?答案是否定的。

孩子的成长实际上需要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默契,不要老是探讨孩子到底属于谁这样的伪命题,记住,孩子永远属于自己的,我们这些大人只是服务者,就像太阳一样,他从来没有因为照耀大地,就整日里絮絮叨叨,说什么,你们既然得到了我的恩惠,就属于我的了。

有人说得好,教育从来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关系,我们这些经常陪伴孩子成长的大人在言行上一定要做好表率,当你正忘乎所以时别忘了旁边还有孩子,时时规范自己,做孩子的表率,这一点特别重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周围的大人提供相应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就算是失败,我们大人也不应该相互推诿,应该坦诚相待,和睦交流,帮助孩子走出阴霾,激发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己得人生理想。

孩子不喜欢抱怨者,喜欢那些激励自己的人,不喜欢推诿责任者,喜欢勇于帮助自己的人,每每与一些孩子谈心,如果你给他们希望和出路,这些的孩子往往能够给你不同的自己,这就是潜力。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从孩子自身实际出发,量身定做,给每个孩子以希望,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成功。

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孩子的最大快乐就是玩耍,实际上,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恰恰是不断地取得成功,这是孩子之所以愿意待在学校的根本原因。为啥孩子学习会非常痛苦,那就是屡战屡败,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这时候,就算你给其布置再怎么好的作业,也会觉得不着调。细细分析哪些不做作业的学生,一方面自身懒散、习惯差,另一方面就是学习没有希望,屡屡考不出像样的成绩,如此,你能指望孩子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吗?

我觉得大人不应该把孩子当作附属物,应该实际出发,给每个孩子成长制定合适的目标,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发展得途径,不要以为自己付出了许多,孩子就一定会怎么样,试想,一只老鹰,你老是强迫其与鱼儿比游泳,这不是非常荒唐吗?但我们的教育有时就是如此,经常看到某些家长狠命地拖着自家孩子到社会上去学这学那,只顾着自己的虚荣心,不顾孩子的可接受性。

我们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不属于自己而莫名痛苦,在学校里,老师会因为付出许多,责怪孩子怎么不努力,在家里,家长会因为付出许多,抱怨孩子怎么不懂事,实在令人有些遗憾。(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