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北大清华互掐实乃教育之大悲剧
据东方网报道,6月28日,@北大四川招生组称,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他们,不会满足他们专业志愿;@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随即回应;北大再称,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
从措辞上看,大中国两所最伟大的大学在招生问题上积怨已深,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说清楚的。不知为啥,我觉得这样的对话有点骂街的性质,如果没有标明北大与清华,许多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两个泼妇在吵架,没有一点艺术可言。
细细分析这段对话,我莫名诧异,看来这两所大学的诚信也出了问题,实在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一个说北大不能满足新生的专业志愿,一个说清华喜欢砸钱买走高考优秀学生,可以说,相互揭其短,恐怕都不是什么好鸟,说不定北大清华的一些知名教授会感叹,怎么会出了这些鸟人,着实丢脸!
大学一直在喊要去行政化,然而从现实判断,行政化恐怕愈演愈烈了,不要说教授们难得有如此德性,就连平常小老百姓也不会如此没有素养。大家都知道,能够人模狗样代表学校出来招生的都是有点官衔的人,否则,谁能代表学校说上话?
如果清华揭短属实,那么北大确实特别糟糕,说出来的话不算数,这可与学校求实的学风相违背,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试想想,一所名牌大学,在诚信上出了问题,一味地忽悠学生,借助学校的名牌效应来抢生源,不知道校内外人士看到这样的信息会怎么想?
再说清华,假如北大揭短属实,学校也不咋的,一切试图以金钱开路,不择手段抢生源,这样的行为方式有悖于君子之道,看看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君子所为,如此不择手段,恐怕一般人都觉得可耻,更何况堂堂正正之君子呢?
说实在的,在国人的心中,北大清华就是大学的一大标牌,如果哪家有孩子在这两所学校就读,那是莫大的荣耀,肯定在智力上超常,对于一般孩子而言,这是遥不可及的地方,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孩子为之奋斗。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真正精神所在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可惜的是,当下北大清华却有些不如人意,正如著名学者潘光旦曾在1940年盛赞梅贻琦终其一生服务清华时说:“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
然而时过境迁,如梅贻琦这样的校长已经少得可怜,绝大多数不知为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大学当回事,一味地搞什么口号哲学,说的比唱的好听,就是不愿意在研究学术与造就人才上下功夫。
国家每年都会给高校拨付巨款搞研究,然而,真正能够派得上用场的研究成果又有几个呢?据说,许多高校搞科研,常常是教师挤破脑袋抢课题,一旦得到科研经费,立马让学生为之打工,自己成了实实在在的老板,只要给学生廉价的工资,自己就可以享受闲适生活,如此,你能指望在科研上出现什么优秀成果。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老师成为老板,一味地利益链,我们能够说什么呢,可以说,学术腐败已经让大学失去了君子之风,完全是小人行为占据上风,时下,能够如邓晓芒这样的敢于独立思考哲学的人又有几人欤?难怪布鞋院士李小文的照片出现在网络间,每个看过的人都会觉得特别亲切,可惜的是,先生已逝,不知又有多少人为之感慨?
梅贻琦校长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惜的是,时下的极少数大学教授却为了赢利而绞尽脑汁,不思在学术上下功夫,实在令人觉得遗憾。
如果北大清华依旧是大师说了算,那么还会出现互掐现象吗?恐怕两所学校的招生者还会相互送上美誉之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毕竟君子之道在于德,不在于利欲熏心。
如今,大中国两所学校互掐,预示着整个大学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大学不在学术研究与造就人才上下功夫,一味地靠着生源吃饭,我们能够指望这样的大学引领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吗?难怪上了北大清华的学子会陆陆续续地考哈佛、耶鲁、斯坦福,一旦录取,就不怎么愿意回国,潘光旦提出的那些现象,在当下只能是愈演愈烈,着实难有多大改观,如此,北大清华确实要好好地反省了。
大学去行政化,然而,在利益面前,大学一直在沿着行政化的模式向前走,千校一面,没有独特的个性,说实在的,如果让北大清华的学生走在大街上,过去可能还有差异,那就是北大的学生个性张扬,清华的学生严谨实在,如今恐怕实在找不到什么差距了。恐怕只有学生自报家门或者拿出学业证书,人们才会分辨清楚。
如此背景下的大学,学生待过一段时间,你能指望其爱上学校,进而爱上我们的国家吗?从这些年的留学潮可以判断,我们的大学确实办得不怎么样,绝大多数情况下违背了梅贻琦校长的办校宗旨,都在搞建筑,拉科研项目,就是不愿意好好地培养人才,更别说别具一格降人才了。
如果钱钟书、吴晗这样的人生在当今,不知又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这样的人才,恐怕只能任其成为小老百姓,自己还在洋洋得意,招收了多少杰出状元,实在不怎么着调?试想,一群行政干部,他们为着利益,会不会关注学校人才到底如何,自然不会存在伯乐这样的独特眼光,只能以分数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抢优质生源成了不二人选,你能怪谁呢?
时下,大学往往是靠着优质生源吃饭,拼的不是品质,而更多的是分数,当然了,一旦某个孩子成了大明星,大学也会凑上了,来个交易,只要你是名人,都可以与之发生联系,相互利用,从而成为各自的名片,这样的方式着调吗?
我觉得一个国家想要良性发展,需要重新审视教育行为,对于大学里的一些奇怪现象要认真分析,不可有丝毫马虎。此次北大清华互掐,我觉得中央巡视组是不是要认真介入,仔细屡屡糟糕的招生市场,查查到底两所学校发生的事儿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发展,我看其他学校也会跟风而上(当然了,许多大学都在如此做,只不过没有北大清华说得如此露骨而已),整个招生市场会更加混乱,这样下去,国家又怎么会在大学的引领下走向繁荣昌盛?
不要小瞧这件事,其厉害关系一点都不逊于腐败贪污,事关我们的国家的未来生死存亡,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上出了问题,我们能够指望国家发展有多大的潜力,毕竟国家的发展在于人才,假如我们的大学不从自身内涵做文章,一味地走歪门邪道,整日里靠忽悠吃饭,凭金钱开路,这样下去,人才岂能辈出?
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梅贻琦校长会怎么想?学生钱钟书先生会怎么看?说不定鲁迅先生会感叹,救救孩子,如此,国将不国!(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