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师不会让职评累垮心志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幸福教师不会让职评累垮心志
走进校园,只要愿意统计,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一旦评上了中学一级教师,就不再愿意继续更上一层楼,宁愿选择平庸,过上闲适生活,也不愿意为评高级、特级教师而揪心。问之,都觉得职称评定不是自己的菜,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又有什么觉得遗憾的呢?
据蒲公英评论网摘录:中年教师名额少,没机会、没希望;年轻老师职称低、待遇差。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不少中小学老师都感觉:“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 在山东采访调查时,不少中小学教师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职称评聘“评一次,打击一次”,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老师心里“永远的痛”。“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
事实上,许多教师都在为职评而活,一旦卯足劲儿评上了,就可以高枕无忧,逍遥自在,不思进取了。为啥,一些评上高级、特级的教师或者行政领导,在学校里很难所有作为,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来搪塞自己的无能,说什么,自己就是这么大的本领,教得不怎么理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言下之意,取得优异成绩本来就应该是年轻人的事儿,自己乐得享福,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忧。
在校园里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平日里干活时,你推他推,就是没有人愿意干事,似乎干活丢了自己的份儿,一旦遇上利益有关的事儿,那时候,自己的资历、职称就成了可以说话的理由,硬生生地把绩效考核本意给扭曲了。每次进行所谓得考核,学校往往在体现差距和维护稳定上做文章,真正努力工作的人都觉得干得活儿与获得的报酬不相一致,自然会造就一个个懒散之人。不知为啥,编制就像一艘艘封闭航船,舱内闹哄哄的,为着多吃一口饭,可以撕破脸皮,歇斯底里,很少有人关注船向哪里航行,万一触礁怎么办?如此,学校自然会混乱不堪,尤其是利益出现,人人吵闹,不愿意落后。难怪有孩子辛辛苦苦考上师范,快快乐乐回到原来的母校,本以为可以在曾经老师的带动下干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老师们没有讲台上说的那么高尚,学校上下为了得到更多利益,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
老百姓都知道,老师其实不怎么大气,他们就算吃饭,都要瞅瞅自己碗里的肉是不是少了。如此,许多人都觉得特别累,似乎不是为事业,而是为了利益,这样下去,又怎么能够让自己的事业更加完美呢?我想,如果没有纯真的孩子(如今,社会浮躁不堪,有些孩子也不再纯真),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会怎么样呢?有老师说得好,每每遇到利益上不平衡的分配,自己久久不能平复,只有走进课堂,才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忘记一切,快速地幸福起来。
人从骨子里都是有良知的,然而,我们的管理都希望以利益为杠杆来激励人们的斗志,激发广大教师的激情,可惜的是,激情没有激发,反而惹得人人患上了斗鸡眼的疾病,整日里你争我斗,心里不平衡,工作状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人们老是抱怨职称评定的那些硬杠杠,说什么自己吃了那么多苦,学生又那么喜欢,就是没办法写论文,没办法上什么公开课,不会做什么材料,似乎职评的方式不对,那么到底什么方式对呢,就像高考一样,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抨击高考制度,可就是没有人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案来代替。
事实上,教师想要学生喜欢,事业有成,不进行及时反思,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课堂学生喜欢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来自学生,我们许多教师太抬举自己了,我们有时会听这样的课,老师在上面讲得乱七八糟,学生在下面默默无闻,听课者云里雾里,课后,你问上课的老师,说不定还沾沾自喜,说自己的课学生怎么喜欢。许多次研讨活动,执教老师都会反反复复强调学生怎么不配合,我不免嘀咕,难道课堂的优劣就在于学生是否配合吗?到底师生是什么样的角色,然而,许多教师很少从这方面去思考,从而谋取进步。
我知道,许多老师在喊自己没时间写文章,没门路发表文章,尤其是等级比较高的,(我不否认当下社会上存在不正当之风,只要花点钱就可以顺利在一些不入流的期刊上发表)殊不知,只要你坚持写教学反思,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顺便写点教学想法,积少成多,自然而然就能够写出像样的文章,多向一些正规期刊投稿,不出一年,就会有收获。曾几何时,我也有许多人的想法,总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想要在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重量级文章,没有一定的经费是很难实现的。然而,自从五年前下定决心,每天都写一点心得,久而久之,不是有星星点点的文章在一些大型期刊或者网站上发表吗?可以说,真正愿意干一番事业的教师,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能怨天尤人,应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事儿做起,如此,聚沙成塔,总有一天,上天会给你敞开一扇神奇的大门。我愈来愈觉得朱永新先生说得对,只要你学会坚持写教育心得,不出十年,总归会成就一番事业。
做教师绝不是仅仅耍嘴皮子功夫,更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在不经意间发现教育存在的规律,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这比单纯的把工作激情建立在职评上不知强上多少倍呢?我不怎么欣赏只有评上什么高级、特级教师才算好教师的说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的是有理想、有信念、有个性,不人云亦云,更不会失去内心的平和,一门心思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加优秀,唯有如此,你才会看到教育本身带来的快乐幸福。
我想,如果孔子、苏格拉底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职称评定上,他们会在教育领域开辟新的天地吗?亏得当时没有职称评定,这些伟大的人才会一门心思投入教化之上,就算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照样没有失去自己伟大的思想,为啥呢,他们的思想已经渗入学生的骨髓,一部《论语》,四大本《柏拉图文集》,先生形象不灭,文字承载着思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永恒,这样的智慧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呢?著书立说,孔夫子没有忘记自己传播文化的责任,宁死不屈,苏格拉底没有丢失自己人格魅力之精神,可以说,真正一流的文化传播者,他们都不会在利益上过分斤斤计较,十之八九都会在精神领域高人一筹,从而开辟伟大的时代。如今,为啥很难出现文化教育大师,说到底,物质和虚拟的精神诱惑太多,人们总觉得不穿上荣誉的外衣,不争取物质的享受,就不能体现自己的有所作为。
实际上,人生在世,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实在是小得可怜,唯有坚守自己的德性,多仰望星空,才会认清自己,多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干出一番事业来。我发现许多教师因为职评而苦恼、忧心或者堕落、平庸,总觉得特别痛心,我们到底来干什么的,可能这个再简单的问题,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去思考。
职评并不可怕,你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努力一把,但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要忘了自己的职责。如果因为职评抛弃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不把孩子放在心上,没有了责任心,失去了工作激情,过上了得过且过的生活,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剧。
当然了,我们的职评机构也应该多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多思考如何更加合理体现教师的劳动付出,尽可能为教师量身定做,从而最大范围调动教师积极性,这也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需要认真探索的。
愿广大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多从自身素养、学生满意出发,不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职评上,保持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相信,在不久得将来,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会伴随每个教师的一生。(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