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与孩子之间那堵心的墙壁

(2015-04-01 06:43:03)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父母与孩子之间那堵心的墙壁

父母与孩子之间那堵心的墙壁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上,不断有人吐槽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但父母最常说的话是“我最爱孩子”“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对于这种反差,恐怕只有孩子为人父母之后才能够平复。

俗话说:“养儿才知父母恩”,我觉得一点都不假,原因很简单,在这之前,父母与孩子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充当的角色也不一样,认识也未必相同,这就造成了彼此之间形成了一堵墙,用文雅的词语形容,那就是代沟。人的成长就是这么奇怪,但不是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没有了交叉点,殊不知,等到角色开始重叠时,往往会在认识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有这样的说法,上幼儿园、小学时,会发现父母亲无所不能,就是心中的超人,等到了初中,上了高中,来到了大学,就会觉得父母亲没啥了不起,简直就是文盲,然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建立了家庭,才会明白父母亲就是智者,他们的许多真知灼见确实受益一辈子。实际上,在家庭发展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确实存在差异性,这往往是各自生活的环境以及认识的不同造成的。张洁女士写过一篇散文《挖荠菜》,在字里行间就反映出两代人的莫名隔阂,与大多数人一样,总希望一家人能够坐下来好好谈谈,然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毕竟相处在一起的时间总是那么的短暂。

人生就是一个大大的句号,人从起点到终点恰恰是一个圆圈,人小时候与晚年的轨迹几乎是一致的,只不过多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而已。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到了晚年,常常有许多话要说,而且颠来复去没完没了,毫无顾忌,乃至于许多良言都变了味,乃至于一些子女只能敷衍,纯粹让老人高兴而已。严顺开先生不是表演过粮票的小品吗?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老人在传授经验的同时,就是希望子女永远在身边,自己不至于那么的孤独。这一点上,古人似乎特别聪明,往往把老人与小孩子放到一起,这样就可以形成互补。陶渊明先生在《桃花源记》中不是用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来形容社会的安宁吗?实际上,从考与老同一个词源可以判断,老人在远古时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象征,那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口耳相传,自然老人的反复教导也是对人类本身的一种呵护。

随着文字的出现,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似乎老人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但长期的生活惯性导致许多人到了晚年依旧不改初衷,给人看上去显得话特别多。如果说女人与老人的话多仅仅是表面现象,那么不同点就在于女人说出来的话常常带有情绪的发泄,但老人除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之外,更多的是人生经验的总结,你只要愿意走进,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喜欢读一些上了年纪人写的书,无论是周国平、王蒙,还是季羡林、杨绛、巴金等人的晚年著作,不知为啥,你读着、读着,就不会过分的愤世嫉俗,只会觉得心胸坦荡,自然看问题也会平和起来。我常常用睿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们,只要静下心来,读他们的文章,总会有无穷的收获,这些收获完全是一盏明灯,可以攻破如墙一般的黑暗。

事实上,人的经历只要稍加整理,都是一本精彩的小说,关键是许多人没工夫或者不善于表达而已。无论是倪萍的《姥姥语录》,还是蒋雯丽的《姥爷》,这一系列的平常人,在名人的眼里一样不平凡,他们的话语细细品味,收集起来,一点也不逊于名人家训,问题是,能够记录或者收集的人又有几个呢?这方面,无疑周汝昌先生是幸运的,他的女儿愿意做收集并整理之人,先生的红学理论能够发扬光大,没有女儿的帮助显然是很难为的。我真的佩服杨绛先生,她尽管上了百岁了,然而,从来没有对人生失去判断,读一读《一百岁感言》,不知不觉就会特别珍惜人生,不会忙忙碌碌,更不会患得患失,只会快乐的迎接新的一天。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长期在外面奔波,往往很少有时间与老人坐下来谈谈,再说了,老人们可能是记忆的关系,说起话来颠三倒四,也不愿意过分在意,这一切都不利于老人与子女畅意的交流。我们经常会听到空巢老人的悲剧,殊不知,许多空巢老人是因为没人说话憋屈得慌,自然心里拔凉拔凉得,如果老伴早早离开,自己常常是孤独地离开了人世,这是多么的悲哀呀!

其实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上的吐槽我一定也没在意,毕竟这个平台是人们相互发泄的地方,也许说了之后,心情舒畅,完全没有必要当作结论来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堵墙,许多人都试图打破,然而各自的环境不一样,导致许多努力都没有了底气,有些白费力气,就连台湾作家龙应台都不例外。龙应台女士在孩子个子长高之后,偶然的一次见面,陡然发现没话可说,不免担心,为此,她选择与孩子书信往来,渐渐找到了共同话题,让母子俩不再隔膜。在国内,丁立梅女士也一样,她的作品《等待绽放》,我每每读之,眼前都会出现一位善良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再关注孩子的成长,但这种关注不是打扰,她可以为孩子担忧,但不可以介入,毕竟孩子的成长成才是靠自己走出来的,自己只能默默无闻地提供帮助。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这个国度,父母亲常常为孩子无私奉献着,只不过表达方式往往弄巧成拙,不是关注而是添乱,自然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我们表达感情总是向下的,很少关注自己的长辈,这种惯性不利于一代代人畅意地沟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子女是好说歹说,含在嘴里生怕化了,但对父母亲常常是敷衍了事,说出来的话往往是蛮横无礼,试想,这样的行为孩子自然会效仿,久而久之,父母与子女之间没办法沟通,隔膜自然愈来愈深,你还能说什么呢?

我觉得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不要总以长辈的身份对子女吆来喝去,应该向龙应台女士一样,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当然了,对于自己得长辈要尽心尽力,不要敷衍了事,如此,你的言行才会一致起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在某些话题上达成一致。

父母常说自己特别关心孩子,孩子却把这种关心视为一种伤害,这就要求彼此双方换角度思考问题,千万不能固执己见,否则,沟通将无法进行,隔膜将愈来愈深。我们在相互沟通上需要彼此尊重,不要以自己的意志来强迫对方,说不定,你的善解人意会带来畅意的沟通,唯有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才会拥有一个温馨的环境,这也是一个个家庭幸福和谐的关键。

人与人之间就是一个个圆圈,彼此只有相互尊重、谅解才会形成更多的重合点,如果彼此对抗,误解多多,矛盾重重,就会变成没有交集的、彼此不相干的圆圈,这样的圆圈在生活中常常是孤独的,我们显然不希望自己如此。

子女觉得父母皆祸害,这往往是自己的一些可能合理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殊不知,这是由于父母长期给予造成了许多子女形成了错觉,总以为父母亲呵护或遵从自己是理所当然,自然殷殷忠告会认为是别有所图,等到立身处世才会明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父母眼里,哪怕你已经做了爷爷奶奶,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就需要长辈们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了解子女的难处,如此,你就不会责怪孩子不懂事,自然也不会觉得自己的一番努力白费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那堵墙不是一成不变的,何时才能够打破,需要彼此相互理解、谅解,如此,一个和谐的家庭才会出现,天伦之乐才会不期而遇。(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