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杨启亮教授讲真正教育家的道德情怀

(2015-03-21 07:11:4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听杨启亮教授讲真正教育家的道德情怀

听杨启亮教授讲真正教育家的道德情怀

一个精干睿智的老人,说起话来舒缓有致,通俗易懂,从来不摆架子,却句句如珍珠,让人难忘,这就是南师大资深教授杨启亮先生,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教育界权威,能有幸听其讲座,我觉得三生有幸。

先生的开场白特别,说不希望在场的人认真听,及时做什么笔记,原因是他说的一切,就算记下来了,等到报告结束,人也懒得再回过头来看。然而,台下的人就是不买账,硬是整整两个半小时都在认真听,做笔记的人也不在少数,我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一个愿意回过头来再次咀嚼内化的人。一大早,窗外分外寂静,我拿着书写潦草的笔记本,坐在电脑前,稍微整理思绪,尽可能地把先生的精彩言论给整理出来,可能是才学粗浅,自然没办法全部记住,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先生的教诲,届时,整个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先生讲的是师德方面的话题,恰恰也是时下人们嘀咕最多的话题,我觉得能够正确看待师德,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了。

先生认为教育家的道德情怀应该是爱每一个人,不应该有什么贵贱之分。他觉得二千五百六十六年前的孔子做到了,先生提出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尽自己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教育,这种思想是一个教育家的道德情怀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先生才会办私学,让贫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教育,然而,孔子的教育行为却被历代的统治者所抛弃。正如杨启亮先生所说的,孔子的高尚的教育思想到了孟子的时候就已经背离了,孟子尽管被世人尊为儒家的亚圣,但这位儒家的传承者却背离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直接提倡“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可以说,两千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沿着孟子的思想在前行,导致如今,教育问题多多,议论纷纷。真正践行孔子思想的人恰恰是民国时期另一个叫夫子的人,那就是陶行知,先生没有搞什么精英主义教育,而是提倡平民教育,主张爱满天下,不喜欢选拔淘汰,觉得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拥有一个平常心,不要老是想着培养什么英才,这样的思想恰恰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最好体现。陶行知一生并没有想着要“天下知我”,而是主张“我知天下”,相对现在那些追求天下成名者而言,不知会有多大的讽刺。在这两位教育家面前,我作为一名教师,真的觉得汗颜,看来,一个人想要走得更远,真的在德行上要勤加修炼。

先生觉得时下的教育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夫中学形成了鲜明的反照,据说世界模范学校——帕夫雷夫中学至今依旧没有什么豪华气派的硬件设施,人家有的是伟大的教育思想,然而,我们拥有豪华气派的硬件设施,恰恰缺少的就是教育思想。人们总希望自家的孩子是精英,这就导致许多背离教育常识的行为产生,可以说,在复杂教育乱象面前,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每个孩子都能够充满期待,做到以身立教,真正发挥教师职业道德主体的作用。

先生要求与其办让家长满意的教育,不如教育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否则,学校就算再怎么努力,孩子依旧难以成为道德上健全的人,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给孩子造成的教育印象就是,大人可以为所欲为,孩子只能成为大人理想的寄托,这种尴尬现象导致时下许多教育行为缺失,本来应该上的课,学校能省则省,就是希望在一张试卷中能够压倒其他人,自己可以到重点学校去获得更大的希望。

普通的教师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身处繁杂的教育环境中,迷失方向的人特别多,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理念背离了正常的轨道。想要让教育正常起来,杨启亮先生认为要在师德上下功夫,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

先生觉得遵守师德规范是必须的,必不可少的,但是停留在师德规范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孩子们身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直接与大人的影响有关系。学生作弊,自然而然,在成年人考试中,作弊的情况并不好到哪里去。先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除了幼儿园没有教过,其他各个阶段都涉及过,自然在考虑问题上也别具一格。先生认为德性不能仅仅靠约束来解决,所谓规范只是从外部进行约束,它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思想行为。这种约束如何想要依靠评估来解决问题,那是特别幼稚的。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说自己到某个地方去参观,发现在某个显眼的位置挂了一个照片,一切都是新的,上面标注着全国道德模范,两个月之后,先生故地重游,发现照片没有了,问其故,原来照片上的人被双规了。看来想要依靠评估来解决师德是特别搞笑的,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遵守道德规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否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的许多内容真的没办法进行评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拷问自己的良心。

先生在文革后期,带了一个乱班,但这并没有阻碍自己去认真工作,别人不上晚自习,自己不计报酬,依旧坚守,长期下去,有一位老教师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小伙子,凭良心”,可以说,一个教师,只有真正的爱学生,才会无怨无悔的奉献时间和精力。先生要求在场的人认真的思考,热爱学生,到底应该爱哪些学生,爱学生的哪些方面,怎么样去爱学生。时下的教育是不爱学生的,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分三六九等,孩子们在一轮轮的淘汰中渐渐失去了本性,学得愈来愈没有尊严,无论是择校热,还是学业负担过重,说到底,都是在面向全体上出了问题,我们人为的造成了学校的优质与薄弱,人为地让智育代替了人的素质发展全部,可以说,这种重视学业,试图用一张试卷来处理人的问题,实际上只能给压迫式的教育提供方便,导致学生学习痛苦,老师非常苦与累,家长也变得特别无奈。真正需要补的课不是学业方面,先生认为应该是德育与体育方面的,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完全向学业方面靠拢,实际上,这种思想品德测试卷的分数与一个人的品德相关性几乎为零,滑稽的是,明明知道孩子们缺少锻炼,却怕惹事,尽可能地降低孩子们的训练强度。据先生介绍,当下,孩子们的长跑几乎被取消了,原因是5000米长跑,有孩子死掉了,只能改成3000米,然而3000米长跑又有孩子死掉了,只能改成1500米,可悲的是,1500米的长跑也有孩子死掉了,只能变成1000米,如此,孩子们只能跑40米,至今没有孩子因为跑40米死掉的,这就是教育的悲哀,明明我们的孩子需要跑步,就是不愿意让孩子跑步,同样的,明明孩子需要做适当的家务,可就是种种原因,孩子就是可以远离家务,教育的问题恰恰是从事教育的每个人没有扪心自问,你这样的行为是在真正地凭良心做事吗?如果从上到下都以一种真正教育家的情怀来审视并决定教育,我们还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吗?教育者需要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尊严,不能够跪着教书,也不能趴着读书,唯有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才能在良心的基础上追求到教育的真正幸福。

先生总结师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实现教育的幸福,一个有道德的教师是可以体验师德幸福的。什么样的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幸福呢?先生觉得做教师应该有宗教般的信仰,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会有敬畏之心,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实际上是特别危险的,人只有敬畏天地,才会真正意义在恪守内心的道德法则,真正看到头顶上那璀璨的繁星。同时应该心怀感激,不仅要感激自己拥有一份工作,更应该感激学生,是一个个学生的成功让自己收获到喜悦,是一个个孩子身上出现的难题让自己收获经验与教训,一旦走过来,孩子们长大了,自己也跟着长大了,教师不是孤单的蜡烛,而应该一个点着火把的盲人,既照亮别人又方便自己走路。

如此有所思、有所行,我们自然会让孔子、陶夫子的大教育家的道德情怀延续下去,也就不会没有了尊严,在追捧衡水模式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