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妨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课堂

(2015-03-20 06:44:5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天地

不妨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课堂

不妨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课堂

这几天只要有时间,都会到课堂上,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从课堂中发现别样的味道来。毕竟,学校的发展需要建设科学的课堂才是硬道理。

我觉得一个普通的教师想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走进课堂,认真观察与了解课堂,而不是心猿意马,在校园里得过且过,事实上,无论别人的课堂怎么样,只要你愿意投入一份专注,总会有一点收获,这对于自我成长无疑是关键。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更不愿意不懂装懂,总觉得整日里关注教育的一些热点话题并不是自己的真正需要,扎根于课堂,走进师生的世界,自己才不至于思维枯竭,写出不着调的文章来。

曾几何时,我们观察课堂常常把立脚点放在教师身上,往往坐在教室后面,记录教师的一言一行,看看教师如何处理重难点,如何让课堂真正做到快节奏、大容量,只要课堂目标明确、程序清晰、气氛活跃,自己就会默默地跟在后面模仿,当然了,课后的研讨也是把焦点集中在教师如何教之上。当然了,许多课看上去热闹,自己看多了,凭直觉判断,有掺假的嫌疑,久而久之,听课似乎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执教者表演的舞台,孩子们只是一种道具而已。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在观察课堂上也有了改变,这其实与课堂改革的重心发生变化有关系。时下,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且从高效课堂建设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学似乎是课堂的焦点,教师合理的引导,目的依旧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南通市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看上去有不近人情之处,但从初衷上来说,依旧是希望课堂真正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上来。让学应该成为教师的新常态,应该是观察课堂的关键。

真正合格的执教者,他的课堂设计应该是不断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如一束不断燃烧的火把,不断让孩子们的思维绽放着美丽的火花。这样的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先学后教的理念应该成为执教者践行课堂的核心思想,不应该抱着传统不放松,在课堂上谁解放思想谁就能真正快乐孩子,谁就能够让课堂迸发新的生命,这与年龄无关,与一个人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不要以为教师年纪愈大,理念与成就,这一周,听了老教师的课之后,我觉得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只要是热爱课堂,愿意关注课堂动态变化的教师,无论年纪大小,都会在激发孩子学习上做足文章,这种期待往往是改变课堂的动力,指引着许多教师放弃或者改善过去的教育理念,从而真正意义上改变课堂。

一次研讨活动,有人提出,观察课堂应该从自我身份变化入手,从而全新的观察课堂,这给了自己新的启示,那就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一堂课到底如何。

每次听课,我都暗暗告诫自己,今儿不是什么教师,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学生干嘛自己也干嘛,等到课结束时,总会问,这堂课自己有没有听懂,当然了,就算听懂了,也要大打折扣,毕竟自己有多年的学习基础在那儿,许多题目都是训练过多少遍,自然会轻而易举地完成。还好,这些天不是仅仅观察语文课,其他什么英语、数学等课一样也不放过,这就能够真正进入课堂,了解课堂的真实状态。

我们的教师确实不容易,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果稍有不慎,自己都会糊涂,怎么样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我发现许多执教者都在这方面下足了劲儿。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以感觉到,从孩子的知识运用上能够体会到。这也就决定了自己不再坐在教室后面,工工整整地做记录,而是主动站在教室靠窗户的一侧,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便全方位看到孩子到底有没有收获,到底能不能学以致用。

新课堂提倡小组合作、每每有这样的环节,我都会主动走近,去看看孩子们到底是不是真的运用思维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实际上,只要是平日里训练有素,我们的小组合作是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如果平日里依旧是执教者讲授为主,那么小组合作常常是有名无实,孩子们不知道怎么讨论,也没办法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这些假讨论应该从课堂上去除掉,否则,只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浪费时间。

经常有教师在研讨课上喊,自己来不及了,只能赶进度,这就导致许多需要充分活动的环节匆匆而过,听课者没办法记录下来,那学生也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这样的理念也不能完全责怪执教者,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一面在喊着要进行课改,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可在教学进度上又强调所谓的步调一致,常常以抽象的学生来规定一些进度,这就导致许多老师特别为难,不知该怎么办,课堂上出现四不像也就不奇怪了。

自从学校教育正常化以来,我们的课堂改革年年都在喊,时时都在进行,但效果总是好不到哪里去,原因何在,这恐怕与各级主管部门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有关系,什么都讲究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似乎孩子没有什么差距,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如此不注重实际的指导是不能让课堂改革深入下去的,许多教师只能以应付的方式来对待一次次的改革,如此,课堂改革又怎么会走出一番天地来呢?

事实上,想要让课改真正有实效,我看各级主管部门要学会放手,不要搞什么行政化干预,应该尊重各个学校学生的学情,不要在课堂改革上过分指手画脚,自己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只是参照,而不是强制性,世界上真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模式,唯有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对症下药才是硬道理。这一点与曾几何时的政企不分开有相同的味道,行政干预过多,不利于一所学校正常发展,我们这样一个行政化过度的社会,基层学校对于上级的意志都会硬着头皮去执行,这就导致许多形式主义行为的泛滥,最终受伤的依旧是广大师生。

作为各级主管部门,我认为可以给学校提供各种指导意见,不应该强迫学校必须怎么样,尤其是在教学进度上搞什么大一统,这样的课改思维早该收场了,否则,就算理念再怎么科学,也不会得到真正落实。

观察课堂,我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自然会真正看到这堂课到底有没有效果,不管课堂是不是热闹,表演是否精彩,实际上,一些毫不起眼的课堂,曾经不以为然,如今才明白,它之所以被广大学生认同,自然有其中可取的地方。为啥课堂教学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有时会特别困惑,有些老师课上得特别精彩,整堂课也特别活跃,可等到考下来,却不尽如人意,看来,学习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我们的执教者不讲究花样,而是真正意义上面向全体,让孩子在学习上每堂课都有真正的收获,说不定,有些接受能力差的孩子,课后教师还要及时给以补充,否则,问题只能愈积愈多,这样的付出许多领导专家很难体会到。吴非先生就不赞同有些专家的评课,我也感同身受,不要以一堂课的精彩与否来论英雄,你看不上眼的老师未必就差到哪里去,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说不定你的不以为然,孩子们却特别符合口味,不要轻易干预这些老师的行为,多看看孩子到底有没有收获才是关键。

看来课堂观察不仅需要听课者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多到孩子中间去实践,还要以孩子的角度审视课堂发生的一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此,自己才会从课堂观察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吗?(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