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根本点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标签:
课堂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课堂转型根本点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课堂转型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正如教育专家成尚容先生所说,课改就是改课。但是如何让教育变革下的课堂回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构建学生为中心的“学堂”。
传统教学所到底就是课堂完全是老师的“讲堂”,这种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的课堂组织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方面注重教师的讲,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战略。
事实上,课堂转型说到底就是人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思想认识从根本上要发生改变。如果一味地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教师的讲解,势必会加大师生之间的隔阂,导致课堂节奏变快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却疏远了,这与课堂的高效化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下社会上立足,需要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把目光更好地锁定在员工的身上,时刻关注员工的专业发展、生存环境以及思想动态,唯有让员工有企业的归属感,有强烈的荣辱意识,有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企业才会得到根本地发展,不至于出现员工埋怨管理,抱怨环境,讨厌机器,进而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慧和精力。
课堂同样如此,所谓的转型,也就是要求课堂的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主宰者变成引领者,即平等中的首席,没有这种理念的建立,课堂的管理者、实践者——教师自然会让课堂的节奏变得无序,题海战术、按部就班地赶进度依旧是课堂的主旋律,从而造成课堂两极分化严重,或者师生之间没办法清晰地交流,导致课堂实效为零。
王洁老师在《从精彩“教”到有效“学”》中举的例子就能说明一切,一群老师围绕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课题,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谈论了计算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设立了循序渐进的操练、变换式的操练这一教学程序,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确实呈现出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的场面。教师主宰课堂,有效设计教育环节,孩子主动配合,自然能够形成热烈讨论的假象,这样的假象在许多公开课中都能够出现。每次听公开课,我都会反复问自己,课后的讨论有没有必要问问学生,到底有没有懂?当然了,如果是师生之间反复彩排的假课,这样的环节显然是多余的。如果是老师反复上打磨课,操练自身的教学环节,让新的学生来参与,我们完全有必要问或者调研。
王洁老师和她的团队做到了,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忘记学生的反应,主动去问学生到底别人的计算方法自己有没有掌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方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54-17=”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以上口算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课堂的学生学习要及时反馈,然而在实际课堂上,老师往往会在确保课堂紧凑之时忽略了学习反馈这一环节,许多课堂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学习反馈转变成课后作业,听课者很难看出课堂的实际效果。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课堂中学生的反馈不是时时在发生吗?每一次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是都在检验着学生学习情况吗?然而,这种教师主导下的交流方式往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小部分人的思维反应,明显的是少数孩子在受益。为什么课堂的信息技术提高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却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呢?究其原因,依旧是课堂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发生了错误。
教师主宰课堂,无论教育教学技巧怎么样的发展,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效果,为了弥补这一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地从孩子的空闲时间去榨取,导致孩子减负减负,愈减愈加重的反常现象的出现。孩子在题海战中苦不堪言,教师又无可奈何,家长更是焦急如焚!
不知道衡水中学的那股旋风在中国能够刮多久,但是在不断地洗脑中让一个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而是一门心思的为考试而奋斗,这样的人才也不知道能不能经受时代的检验,人们只关注衡水中学的高考成绩,没有关注从衡水中学走出去的高材生后来的生活,这显然不利于全面地看待教育本身。
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也就是说,教育如果能够让一个人随时随地就选择学习,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如果教育让一个人失去了兴趣,提到学习就恶心,这样的教育可以肯定是失败的。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在破坏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又怎么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素养呢?
活到老,学到老,人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才会在竞争的社会中得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姿态,否则,无论你在学校里如何的出色,也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人的一辈子有将近五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而学校最重要的活动平台就是教室,就是师生学习交流的地方,这块主阵地如果不抓好,显然能够影响一个人未来的走向。
事实上,教育一旦背离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就算取得了纸面上的成绩,也无法掩盖其失败。所谓教育,就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师主宰一切思维下的课堂往往不利于广大学生继承发扬人类社会生产经验,没办法为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做准备。实际上,应试能力不能代表一个人社会生存能力,关注孩子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关键。
教师主宰的课堂让少数孩子受益,让课堂始终围绕自己量身定做,如果学生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总会皱着眉头大声呵斥,说什么“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就不省心”之类的话,这些常态化语言自然在不断地摧毁孩子学习的热情,许多孩子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学习,而是教师的不恰当地教育方法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反正教师主宰课堂,能够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这本身就需要教师从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孔夫子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教学理念,从根本上就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自然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接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究其原因,他们三人之间能够在思辨的过程中继承与批判老师的思想,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至今依旧在指引着人们幸福生活。
教学如何相长,在信息化时代,它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教学时要简约与提速,做到少教多学,让自主学习活动“挤进”课堂,倡导有序地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放羊”,要面向全体学生,缩小而不是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真正把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结合起来,构建服务学生学的数字化学习活动,注重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发展评价,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的发展,从而让教育的改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