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帮助 |
分类: 教学天地 |
教育发展需要帮助思想护航
在M.Fullan等写的《突破》这本书中写到,人存在一定的道德目标,需要有个性化的教学,也就是说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要开展教学;需要精细化管理,即教学要精确到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需要专业学习,即教师、校长的专业学习要嵌入到学校每天日常文化里去的。
从学生的需要、需求到教师、校长的专业学习,都需要教育领域在决策上和行为上给以正确地帮助。如何让学生的需要、需求与教师、校长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注重“知晓科学的学习”与“探究科学的学习”,对广大教师、校长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努力做到走进“课堂”做研究,真正从“课堂的观察”出发,走出“课堂”讲故事,做到叙事反馈,让教学力量凝聚起来,共同面对教学的各种问题,让课堂观察真正做到有意义、有价值、有效果。
课堂观察研究的基本途径,分为原行为阶段,即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到更新理念,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达到新设计阶段,即关注理念、先进经验的课例设计,从而改善行为,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进入新行为阶段,即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习惯。这种以课例为载体,强化理论的学习,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有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及时的行为反省,真正实现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反思逻辑循环的知行提升最佳境界。
曾几何时,广大教师不是以观察员的身份来审视课堂的变化,而是更多的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关注课堂形成的技巧和过程,往往出现东施效颦的悲剧,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巧妙地借鉴过来,不可不免的出现别人课堂能行,自己的课堂怎么就不能成功的困惑。所谓风行一时的移植课,它需要每个执教者能够以观察员的视角来取舍自己所感知的课堂,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需求,给他们提供更加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唯有如此,教与学相长才会搭建帮助思想的桥梁让课堂拥有勃勃的生机。
为什么教育管理者、教育改革者、教育实践者不能完美地走在一起,原因之一,就存在教育管理者、教育改革者脱离课堂,教育管理者单方面追求教育成绩,只要学校不出乱子,一切就显得自己非常有效,教育改革者恰恰是从教育研究成果出发,他们有先进的理念,仅仅关注课题研究成果,忽略了课题研究过程,没有真正地走进课堂搞研究,就算走进课堂,那也不过是看到的表面现象,在这种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发现,自然不能真正意义上指导教育实践。我觉得教育管理者、教育改革者都不能脱离课堂,需要全方位介入到课堂中去,了解课堂发生背后真正存在的东西。
正如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先生举的一个例子,一堂小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数学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意见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好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从表面看,这堂课确实能够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能够让交流充分进行下去,但是学生交流热闹的背后,学生之间是否能够听懂对方的意思,教师有没有必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答案是显然的,听课研讨后,课题组马上与学生进行交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方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口算方法,在对“54-17=”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显然,这种形式的“上课”没有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仅仅关注于“上课”本身,是不能直面关键的“学习”的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实现必须成为“上课”的诉求,也应该成为课堂观察的关注点。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需要反复思考,自己的课堂到底有没有做到以学定教,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到底如何,学生的参与状态到底怎么样,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
王洁和其团队这种细致课堂观察自然能够找到课堂问题所在,从而形成新的思考,让课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质的变化。
教育教学不能够轻易地下结论,它更多的需要广大教育实践者不断地学习反思,多角度地否定之否定,真正意义上让每一个孩子的需要、需求得到满足。课堂上,孩子之所以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教育实践者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给孩子最直接、最实惠的指导,让孩子有一种醐醍灌顶的快乐,这就是教师存在差异的原因所在。
一些教师为什么教育教学没有任何起色,说到底就是缺乏学习反思的行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的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完全可以凭着经验吃饭,殊不知时代不同了,孩子接受知识的途径也立体化了,老师知道的,学生未必不知道,这就决定了广大的教师要换一种方式看待学生的学习问题。
知识大爆炸时代,教师垄断知识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那种仅仅依靠一本参考书就能够让学生买账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时代,照本宣科者自然不能成就伟大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自然得不到锻炼。有些教育改革者,他们满以为靠所谓的行政命令让广大教师围绕一种模式推进改革课堂,自然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反而造就了一些思维惰性者,阻碍了课堂向更高层次发展。
课堂上教师如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需求,给孩子真正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引与导上下功夫,让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达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境界,这就需要我恶魔的课堂交流能够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成果,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启发,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的比较和最优的选择,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的帮助平台,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业的成就。我们的教育实践者要学会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高期望值,让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能够做针对性的教学,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可能从课堂上得到思维训练,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给学生学习提供帮助,这样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地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管理者给教育实践者提供真正接地气地指导,而不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拥有了真正接地气的理论,他们才会在课堂上建立很长时间没有的自信。
我们的学生也需要广大的教育实践者放下架子,挤出时间谦虚谨慎地学习,开阔视野,让知识与运用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做到到生活中去发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难题,有意识地介入到课堂中去,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在意,不断地思考,主动了解孩子学习状态波动的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老师时刻都在帮助自己学习,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一旦师生之间达成默契,教育实践者与教育管理者、教育改革者之间拥有了合理,教育改革就会向更高地档次迈进,进而实现精彩的“教”到学生有效的“学”。(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