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汉达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林汉达不愧是民国真正教育大家
林汉达先生,20世纪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来惭愧,我竟然到现在才算领教了先生的思想深邃,思维独特,着实有些汗颜。
有人说,林汉达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是先生写的《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确实耳闻能详的。一位民进党的创始人,能够如此关心国家的教育,我们又怎么能够不佩服!
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可以复杂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只要你与已故的某个人在书中一见钟情,那么你的思想、思维也会发生变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次到旧书店,本来不想买什么书,不经意间,看到书店里新书摆放处竟然有一本林汉达先生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二十讲》,不由得抽出反复的看封面和封底,没想到在封底有周有光、刘佛年以及朱永新的话。不知为什么,有了这三位名人的推荐,我大脑里第一印象,这肯定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在看封面,这本书原来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书买回家已经没有任何异议了。
我知道,也有一些人会在某个作品后面推荐什么书,但看下来,可能是自己的知识所学有限,也可能本来对这个领域就不感兴趣,往往买回家不用翻几页马上丢开,总觉得索然寡味。然而,林汉达先生的这本书,就算翻了几页,大脑开始飞速旋转,许多教育问题在这里都得到了正确地思考、回答,如此好书,顿觉物美价廉,不亦快哉!
这本书是一九四一出版的,也就是说距离现在也已经有了七十多年了,那时候的教育家看待教育给人的感觉是穿越时空说给现在人听的,这就是这本伟大的书让我着迷的原因所在。我觉得如今的教育人如果愿意让教育办好,不凡静下心来读一读林汉达先生写的这本小书——《教育心理学二十讲》,书里会为你打开一个个教育谜团,让你的教育观念朝着正确地方向前进。
书我还没有看完,自然不敢说有多么精彩,仅仅从学习心理学的要点就可以看出先生高出常人的伟大。先生不想编辑一部学习心理学,认为当时的教育界所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也不是一本完全的心理学教科书,急需的却是教学上日常问题的检讨,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先生认为自己的这本书只能算是小吃部,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先生写这本书的立场着实让当下的某些故弄玄虚所谓的教育专家不知要强多少倍。如今教育界有一些怪现象,那就是某些教育专家要么到外国搬一些或者自创一些古怪名词,然后进行自圆其说的阐述,把一切都弄得神神叨叨起来,一本书读下来,你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继续读下去,生怕读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样的书,往往是我特别纠结的,一路看下去,什么也没有得到,时不时心有不甘,还得重复读,也没看出头绪,只觉得看这种书除了浪费时间还给了自己糟糕的心情。实在没办法,无论什么书,它总归有个别精彩的地方,自己稍作发挥,涂鸦点心得文字,算是一种学习,我发现到是一种安慰更合适了。林汉达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一方面是“向传统教育挑战”,一方面是“学习心理学讲话”,一目了然,自然愿意继续读下去。
先生在序言中主张要破除迷信,所谓信而不知为迷才是严重的问题,如果教育专家或心理学者也以某种迷信误认为真理,则其危害于教育必甚于普通的迷信。时下不是有许多教育专家搞什么拿来主义,也不管教育对象本身生存学习的环境,生搬硬套地让一些理论强行推给一线教师,说什么不要去怀疑,大胆用,会成功的,殊不知,就算一线教师失败了,也不是自己的过错,怪只怪教师本人素质有问题,反正教育专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它可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正确地,但并不代表适合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所学校,在使用先进理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有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认真地分析,从家庭、学校学习状况来具体分析,梳理合适的教育理论,让教育理论真正意义上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会不至于陷于迷信专家权威中不能自拔。
有意思的是先生七十多年前探讨的话题如今依旧在议论纷纷,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如林先生所说,历来教育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实在都上了二元论的大当,殊不知教育上有许多问题是两方面的,而这两方面却组成了同一的事物。
先生认为遗传与环境是没有必要争论的,一切学习和发展须先有学习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倾向,作为出发点,而后环境才能发生影响。然而有了出发点而不出发,或者无发展的机会,则所谓可能性也永是可能性而已。也就是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对不同对象进行区别对待,不是万能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学习的可能性,只关注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让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好,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先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先生谈到了兴趣与努力的话题,进而探究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时下,教育界依旧在谈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似乎水火不可相容,一线教师如果你真的爱教育,在实践中你就会发现,课堂应该应地制宜,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那儿。先生提出了“动的中心”的问题,认为无论在哪一边,则须看学习的“情境”而定,要时时改造,否则什么中心都没有意义。先生谈到了杜威先生,他创办的“进步学校”原是为了反抗形式训练而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这样的企图无疑是成功的,但从某方面看,这种企图还须改进,在《教育与经验》中杜威又批评新教育太忽视教员和教材了。教育改革出现一些表面上的倒退,殊不知从整体认识与实践来看,它恰恰是进步的。有人说,课改年年改,还是老一套,实际上,你只要愿意凝听课改的脚步,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思考与实践,就算有些复古也算是一种进步,这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无疑是有利的。
先生提出了试误与洞悟的话题,也就是记忆与理解到底谁更重要的问题。先生认为试误与洞悟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本体,而是程度不同的同一学习。试误是延长的洞悟,洞悟是缩短的试误,有时候适当地强行记忆还是有必要的,有时候牢固的记忆有需要理解来帮助,何者当重,何者当轻,又须看学习材料和学习情境而定,千万不能走极端。
先生也讨论了时下流行的赞扬与批评到底谁管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界一直存在两种声音,那就是儿童到底是奖赏好,还是惩罚好。先生认为嘉许与谴责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的同一事物而已。受惯了嘉许的儿童,一旦做了素来常得嘉许的事,而未得到嘉许或嘉许不够,他便会感觉到受谴责一样的痛苦。常被责打的儿童,一旦为受责打,或谴责得比较柔和些,他也会感觉到受嘉许一样的愉快。可以说,嘉许与谴责都存在利与弊,其利弊并不在赏罚本身的不同,而在受赏罚的个人和当时的情境而定。先生认为聪明的孩子谴责比嘉许更有效,愚钝的孩子嘉许比谴责更有效,有意思的是,时下的教育恰恰相反,还在一边鼓噪这两种方式怎么样的没有作用,不也是非常可笑吗?
当然了,先生还谈论了工作、疲劳与休息,阴风昧生与创造思想(思想什么与如何思想)等问题,可以说,每个话题都具有时代意义,作为现在的教育人,无论你是专家还是一线的教师,我认为先生这本书确实值得自己读一读,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却能够意味深长,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考书目:林汉达《教育心理学二十讲》(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