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弗莱雷平等对话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师生共成长需要平等的对话
师生的关系到底怎样才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弗莱雷认为,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的改变。师生关系不是你跟着我,而是你和我,只有真正做到你和我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和谐的教育才会给教与学带来幸福。
自古以来,就强调教学相长,只不过还没有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只是偶尔感觉到师生在知识交融中最高的境界恰恰是学生有启发,教师有收获,否则,孔夫子也不会带着那么多弟子在茫茫地周游列国的路上奔波。可惜的是,韩愈这样一位好为人师的大家,提出了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概念,给了后世人以一定的错觉,误以为为师者就得讲究师道尊严,学生只有服从听讲的份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里面的自己学习非常刻苦,对老师恭恭敬敬,生怕自己失去学习的机会。固然,我们可以理解当时宋濂先生的一番苦衷,也就是希望马生辈们能够珍惜学习的大好时光。然而,这样一篇文章,在知识分子之间流传,也会在客观上强化师道尊严的思想。说白了,师生在知识上是不平等的。正如现在的教育界提出的口号,给教师定义为平等中的首席,殊不知,真正的有意义的对话恰恰是不存在什么首席,它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交流。
可能是由于知识传授的单一性,在许多地方,教师与学生所储备的知识是不对等的。可是,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孩子接受知识的方式愈来愈多元化,师生之间这样的不对等性开始渐渐变化,师生共成长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其实呀,我们的老师如果一个月不走到孩子中间去,说不定你就会成为孩子不怎么喜欢的对象了。毕竟这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许多知识只要轻轻地按一下鼠标,触一下键盘,摸一下手机,都会扑面而来。有意思的是,有些东西,只需打开浏览器,就会自然而然的跳出来,你的阅历也会愈加丰富。
人呐,如果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可以说,喜欢你的学生也会愈来愈少。当然了,你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只能用师道尊严的压迫来抬高自己。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学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老师,也不知有多少老师会改变现状,真正地走到知识的王国中去,跟孩子在某个领域去较真。当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成年人控制着孩子,生怕孩子脱离轨道,自己手忙脚乱。还好,如今的考试内容也在渐渐地与社会融为一体,这也需要老师着眼于生活中知识的变化,否则,孩子是很难应付的。为什么许多学校,孩子会觉得负担很重,原因很简单,许多知识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主动需要的。一个孩子,只要是自己主动需要的,不断有多累,也会学得不亦说乎!
我们还没有完全处于知识的多元化之中,毕竟,有许多常识性的知识还需要老师在前面牵引,这也就决定了师生的不平等性还要维持一定的时间。作为教育人,我觉得需要为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做准备,否则,等到家家都与世界发生了联系,自己再去调整,那时候,可能有些被动。
其实,老师适当地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一同进步,也没有过分削弱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反而促成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我觉得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全新的自我,走在孩子的前头,和孩子一起享受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无论教师工作有多忙,别忘了多找孩子面谈。说实在话,一开始,孩子是不希望老师找自己面谈,只要老师愿意蹲下身子,渐渐地,孩子还是愿意跟你进行面谈。我这个人呐,每天总喜欢找一两个孩子,在树荫下,在石桥边,说上十分钟,随便聊什么,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以。这样的自由行为反而会得到许多意外的信息,有利于自己更加的进行教与学。面谈,我觉得不需要放在办公室里,也跟个别谈话有本质的区别。有时候,你走在校园的小道上,突然发现有两三个孩子聚在一起,你自然地加入其中,也会得到满意地谈话,这样的面谈才不至于生硬,显得水到渠成。
在学校里,师生沟通的往往是作业。在作业当中,有许多属于对与错的常识性的,但也有需要创造性的,比如作文,它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拥有创造力,否则,就很难把握一定的作文技巧。我认为作文的批改需要建立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之上,老师再进行适当地面批,这样的面批不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借助作文本身,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写出有血有肉地学习生活,怎样的视角才能够获得创意的灵感,自然了,老师可以多听听孩子的解释。这样下去,总比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架着一副眼镜,逐字逐句地修改,结果孩子并不买账,他们只关心分数或者等级。我觉得一项作业的评价,什么时候孩子最喜欢,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参与其中,才会达到评价内化的效果。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一旦考试结束,他们往往希望第一时间懂得自己考了多少。这时候,如果老师选择在阅卷时找孩子进行面批,效果自然会不一样。我想,老师就是在批改时,哪怕是一丝的表情,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如果你根据试卷的情况再点拨几下,孩子一定会终身难忘。
为什么要把教师的行为与孩子的学习割裂开来呢?我觉得尽可能多的让孩子参与其中,你自然会得到孩子的青睐,也不至于吃力不讨好。对话在面谈与面批中达到面商的效果,这样的境界才能够构建和谐的校园风景线,坚持下去,师生才能够共成长。
说实话,多年的思维惯性,一般情况下,从那种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下来确实有些难度,这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面壁的精神。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及时地反思自己行为,不断地强化平等对话意识,不用多长时间,你无论年龄有多大,也一定会成为孩子心中伟大的思想者,享受教育幸福也未必那么遥远。(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