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为何怕写论文

标签:
朱永新论文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一线教师为何怕写论文
偶尔,有同事到办公室来办事儿,我是个喜欢闲聊的人,自然也就说起自个儿专业成长的那些事儿。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同事的教学质量还不错,可能是自己非常努力,也可能是教学方法得当,总之,能够参加我们这个地方的优秀人才的评选,我认为当之无愧。
同事说,恰好刚刚评了中级职称,还算勉励勉强发表了几篇论文,如果不这样,才不愿意评这个劳什子呢?这次评完了,我才不愿意写什么论文,只愿意平平静静地搞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有些诧异,自然要问为什么?
同事豪不隐讳什么,直接说,一方面是发表一篇论文,还要花不少的钱,另一方面,写一篇论文,由于没有理论基础,总觉得干巴巴的,不由担忧起来,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写的必要,还有就是缺乏一定的意志,整日里像个陀螺,转来转去,没有时间去写。
我无法否认同事存在的客观理由。现如今,发表论文不花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是非常高级别的领导专家或者非常牛叉的编辑,否则,对于一个普通的老师而言,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难怪一线的教师谈到论文,也就有些色难了。今年,我没有花钱,有一篇文章被《江苏教育》的编辑看中,免费发表,周围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只要你愿意写,总有一天,会铁树开花,收获一些非常实在的果实。
只有什么样的文章需要花钱,我个人认为,需要为了什么目的,在短时间内急需发表,这自然需要花点钱,更何况,这种救急的期刊也未必就那么正宗,为了生存,收费也就不怎么奇怪了。我想,全国教师那么多,每年需要发表的论文那是多如牛毛,自然是求大于供,几乎年年涨价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有一个同事,他自从评上了中学二级之后,不再选择评职称了,原因很简单,发表论文还需要花钱,自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职业侮辱。还好,这样的同事在教学方面没有马虎,所带的班级,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其实,从职业的角度来看,也未必有什么坏处。
一篇论文,如果真的想写出点味道,我认为没有必要担心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翻阅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你细细品味,又有多少大道理;看看雷夫先生写的《56号教室的奇迹》,又有几章不是平时故事的描述;再想想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实践的火花有时并不需要什么理论在那儿装门面……可以说,只要是真正愿意搞教育的人,从来不会因为理论的问题而放弃记录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一旦实践积累多了,再读一些理论方面的著作,自然会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朱永新先生提倡教师每天写一千字以上的教育教学随笔,并跟每个愿意坚持的人打包票,只要坚持10年,如果成不了教育大师,完全可以找先生讨说法。我觉得这样的赌注没有必要考证是否科学,但是先生的良苦用心值得每个人去深思。
先生认为每天教师把鲜活的得失记录下来,稍微罗列一些观点,这样积少成多,自然也就会变得思想丰富起来。至于这样的思想,前人有没有思考过,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担忧,也许是受一些专家学者的影响,总把一些研究说的云里来雾里去,似乎只有天上的人,才有资格接触。殊不知,天上待久了,也希望到人间走一遭,否则,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也不会至今在人间传唱。
我曾经给自己当了教师的学生提出暑期必须完成三篇论文,一篇是一年里取得成功方面的论文,一篇是失败方面的反思论文,还有一篇是下一学期如何更好组织教学方面的论文,只要坚持下去,也会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些起色。
论文的撰写,我认为就是把一个个鲜活的个案进行巧妙的串联,再提炼出一些独特的论点,这样的文章自然不会走入别人的俗套,就算观点有雷同性,也没有关系,至少文章的个案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很入编辑法眼的。
我觉得人要在一定的领域获得质的飞跃,这需要当事人有坚定的意志,无论一天怎么样的劳累,也要咬咬牙坚持下去,只要跨过了写论文的瓶颈,自然会一路高歌到天明。
我真的应该感谢两年前的那一番誓言,每天写一千字以上的文章,现在想想,真的觉得活得非常有价值,就算不能成为什么名家、大家,也不后悔,自古以来,真正的圣人往往是无名、无功、无己的。(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