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读《娘》好处更多

标签:
大人孩子彭学明娘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大人读《娘》好处更多
到旧书摊去淘宝,不一会儿,就有几位家长来买《娘》这本书,我有些好奇,稍微翻了翻,也顺便买了一本带回家。为什么有家长买这本书呢?我又逛了另一家书店,没想到跟老板娘一交流,原来她这儿孩子们也买《娘》这本书,发了疯似的。
儿子还在学游泳,妻子在陪护,我在家里忙着午饭,自然为啥要买这本书只能搁置一边了。等到吃好午饭,妻子突然发现了沙发上放的《娘》这本书,有些惊讶。她问为什么买这本书,我只能如实回答,许多家长帮着孩子买呗,我也跟着买了一本。
妻子非常兴奋,终于把原因说出来了。原来读这本书是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决定的,妻子是班主任。紧接着,我看了相关的通知,很显然,《娘》这本书是作为重要书目推荐给孩子们的,还要求孩子们每天都写点与这本书有关的读后感。
听妻子这么一说,我稍微舒了一口气,自然书没有买错。我有个要求,一般情况下,只要是给儿子看的书,做父母的,都需要在孩子看之前,自己先看一遍,一方面审视一本书是否符合孩子这个年龄去看,一方面很快掌握书里面的信息,一旦孩子在读的时候,问一些问题,不至于一问三不知,这样也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书的内容。
《娘》 ,彭学明写的一篇长达15万字的散文,目前市面上流传的是一个稍微改头换面的版本,据书店老板娘介绍,还有全本的《娘》,到当当网一查,竟然缺货了,自然价格也贵一点。
翻开封底,就有陈忠实、贾平凹等五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推荐辞,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些有影响力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也翻阅了这本书,至于看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也不能确定。
有人把作品里的娘看做千千万万个母亲的代表,也有人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我没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只是为了考究这部作品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去阅读,我们的初中生暑假在家能不能如推荐的那样,读了这本书,就变得懂事起来。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效果,我们的学校可以每年给每一届新生买上一本,只要孩子懂事了,一切学习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呐,总是在想好事,至少从人的思想的复杂性来看,这样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书店里的老板娘介绍这本书时,拿彭成老师感恩教育效果来说事儿,没想到家长会说,彭成是个骗子,我听了有些吃惊。其实,并不是彭成老师说的有什么不好,《娘》这本书写得怎么样,究其原因,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在自我反思与环境激励中逐步完善起人格来的,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
在卧室里,开上空调,认认真真地读这本书,我渴望第一时间了解书的大概,妻子看着刚刚买的《读者(精华本)》,儿子则在看自己喜欢的伍美珍写的《阿呆和阿瓜》,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半点喧嚣。
彭学明的母亲不简单,为了生计,为了孩子,竟然改嫁四次,尽管遭受了世人的非议,但为了儿子能够把学上完,还是选择忍辱负重,这样的故事,看着、看着,自然会非常的感动。
我发现,一部伟大的作品,常常会与读者的经历重叠起来,这样的共鸣往往会达到一定的境界,给作品本身带来新的生命力。为什么五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会不约而同地推荐这本书,原因很简单,这本书跟他们的成长贴得非常的近。我也懂得一点皮毛,自然也会跟着感动。
一路看下去,娘为了支撑一个家,付出了自己的整个人生,乃至于孩子都成家立业了,她还在为之操心。可惜的是子女并不理解母亲这样的行为,固执地认为这是在丢自己的脸,一味地把母亲往自己设计好的笼子里去装,自认为还是非常孝顺的。殊不知,人老了,并不希望有多少好吃的,也不需要住什么高楼大厦,只愿意落叶归根,守着自己的童年安静地等待死亡的光临。
等到母亲离开人世,作者才陡然悔悟,我也明白,人呐,最大的孝就是顺着父母亲的意愿去帮着实现,而不是自以为是。其实呀,这本书并不适合孩子们去读,恰恰对于成家立业的大人,可以说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人都渴望长大,在而立之年,每个大人读一读这本书,恰恰有利于经营一个更加温馨的家来。(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