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等待——教师终生追求的行为姿势

(2013-02-01 08:16:45)
标签:

课堂

等待

期待

成长

教育

分类: 教学天地

课堂等待——教师终生追求的行为姿势

课堂等待——教师终生追求的行为姿势

也许是职业的本能吧,妻子一醒来,就问,课堂中等待需要多长时间为妙,我真的应该感谢上帝,只要自己的思维出现稍微地懈怠,总会有一两个话题出现,乃至于写出一些思绪来。

妻子在回味 冯卫东老师的暑期培训时的讲座,正如冯卫东老师所说的,课堂的等待可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妻子有点不解,这么小的东西,三两句话就完事了,作为课题进行思考,似乎有点难为。

可能这些天老是看哲学书的缘故,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许多千丝万缕的话题,诸如等待的前提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等待,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等待,没有等待的课堂会如何,等待有没有出现无用功的现象……。妻子有些惊奇,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说这么多,不免有点嫉妒,只能说,自己是践行者,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论家而已。还好自己也是一个教师,否则真的是坐在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了。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情况下,老师们都不喜欢等待,只能一厢情愿地在那儿唱独角戏,有时上公开课,也故意设计一些容易的题目,图个表面的热闹而已,对于那些外行的领导而言,这是一种美,可对于真正在教学一线的人而言,这无疑是非常痛苦的,简直是在浪费孩子们的生命。

真的挺佩服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敢于突破一些条条框框,勇于在课堂上等待,乃至于打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也在所不惜。凝聚心神,我发现课堂上等待是一种美,是对人性的一种尊敬,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

首先,课堂等待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无尽期待,其实,一个成熟而优秀的教师,他不会仅仅着眼于教学进度,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的动态变化,乃至于因为课堂的不同变化做出正确地改变,这种改变本身就是良心的最美回归。如果一个老师不在意孩子的发展,那么就会出现一言堂或者快速地赶进度,自己舒服了,班级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学校里普遍存在。许多老师抱怨孩子难教,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我们的一些教学机构,还在计划经济的思维下,搞一些整体性的进度,忘记孩子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教师也只能为知识而知识,出现增加孩子负担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课堂的等待,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需要有勇气,要潜意识里相信孩子都能发展好。曾几何时,我带一个班的语文,那时也不知怎么搞的,一个五六十个人的班级,常常会有将近二十人不及格,社会对语文也是骂声一片。当时还有什么重点与非重点班级,现在没有了这堂而皇之的东西了。我带一个重点班,一个非重点班,一次开家长会,到非重点班级的家长面前讲话,一个家长问,我家的孩子笨吗,我非常有信心的回答,没有一个孩子笨,除非不认识回家的路,毕竟认识回家的路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整个沉闷的家长会有了点活气,没想到这样的信心竟然改变了一个事实,一个普通班级硬是不及格的人数变成了个位数,这也打破了一些语文教师的思维惯性,整个学校的语文成绩又上了一个档次。如果我们的老师对孩子没有信心,自然会有三六九等,这样的有色眼镜自然不利于孩子们正常的发展。一旦你对班级所有的孩子都有了期待,孩子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朝你想象的发展,千万不要抱怨孩子,多想想自己,这才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

其次,课堂等待的漫长过程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上大学时,讲教育学的老师曾经说过,课堂的等待本身是一种痛苦,直觉告诉自己,一个问题,还不如自己来回答。每次听课,我总在为大多数孩子而叹息,一个问题出来了,老师只要发现三四个举手了,马上让其回答问题,许多孩子还在那儿疑惑,也就自然的没有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了。我在想,这样的回答方式,一方面在鼓励肤浅的回答问题,一方面在提醒那些落伍者,无需认真思考问题,反正有人回答问题。久而久之,课堂的实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我把课堂的等待形容为漫长过程,这是一种真实,需要每个人去掂量。其实,课堂上,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呼啦啦,许多孩子都不约而同地举手,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价值,只不过是老师调节课堂的作秀工具而已。

记得有位一线的校长来我们这儿听了一堂公开课,他没有说别的,只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这样的课文不适合在初三进行教学,言下之意,我们的老师为了图热闹,故意降低难度,以便班级出现不冷场的尴尬,在内行人的眼里,这是一种对教育本身的亵渎,不利于孩子们正常地思维。课堂的等待,我们老师要在课前精心的设计两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留足时间让每个孩子进行思考,学会停下来,等一等那些思考比较慢的孩子,这样的等待无疑是有价值的。在课堂上,我经常遇到一种尴尬,提一个问题,某个孩子马上举手,可一站起来回答问题,要么不全面,要么文不对题。想想,这可能就是过去老师不注意倾听习惯的养成,过于赶进度造成了孩子的思维错觉,这样的浅显回答又怎么会提高自己的思维力水平呢?我们需要老师想尽办法挤出时间让孩子去思考,宁可少问一些问题,高度关注孩子的素质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存在必要价值。

最后,课堂等待的最佳结果是孩子健康成长。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全方位关注孩子的动态,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等待,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的关注之下,上课也不会走神,下课也会结合上课的内容作进一步地思考,这样的思维力的提升,无形中会让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一变应万变,从而从繁杂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重拾学习的自信,进而促成教与学和谐发展。其实,一个孩子,他不需要老师每天关注自己,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孩子都可能终生难忘。有些孩子,一旦老师善意地关注了自己,学习劲头会自然产生。曾几何时,有老师很奇怪,凭什么自己课孩子们学得非常吃力,可有些学科,哪怕问题再怎么复杂,可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呢,不就是有些老师养成了等待的习惯,高度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而形成了一种魔力,有利于孩子在发展的轨道上一步步成功。

课堂的等待可以是一个课题,也可以是教师终生追求的行为姿势,更可以造就师生和谐发展,这样的等待本身需要一种勇气,也不知这条道上,有几个人能够同行?(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