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的“应该”不应该——影评《双胞胎》


标签:
双胞胎李春父母教育情感 |
分类: 文化漫谈 |
李春的“应该”不应该——影评《双胞胎》
一部电影,全家人都在看,随着画面的切换,许多镜头都会引起每个人去说上几句,着实非常难得。这部电影,我曾经看过,只能一个人到卧室里看书,儿子写完作业,也跟在后面看个尽兴。
电影里的一对老夫妻,他们一股脑儿地养了六个孩子,一个孩子牺牲了,接下来生了三个女孩,在下面就是双胞胎了,这双胞胎自然是男孩了,也就是可以给家里续香火的。不知为什么,至于为什么,父母亲也不能够解释,都一致的喜欢先出来的那个娃娃,也就是李春了。什么好吃的都是给这个孩子,其他孩子只能躲在被窝里挨饿。有时候,等到孩子们睡着了,母亲也会偷偷地把李春喊出来,就是留了一点东西。结果,李春愈来愈自信,愈来愈不把其他姐弟放在眼里。母亲偷偷地给他送来了衣服,叫不要让弟弟发现,这时候人高马大的自己,已经全然不顾,大喊一声,这本来就是自己应该享受的。
弟弟李东一直低着头做人,哥哥李春一直保持着生活的优越,似乎天下就是自己最大。天地间,似乎都在诠释着一个完美的寓言故事。哥哥做了新闻工作者,弟弟却很伤心的下了岗,妻子也远离自己而去,成了父母亲眼里的典型的废物。老头子非常地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的后半生可以靠李春活,每天干完活之外,除了钓鱼就是希望李春能够回家或者写点东西给自己。
一连串地电话,老头子不敢打给得意儿子李春,而是打给了自己的大女儿李华,也就是自己唯一考取大学的女儿。可惜的是这位伟大的儿子眼里没有任何人,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老鬼,似乎自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一场突如其来地变故,老头子被人家给撞了,只能躺在医院里。老头子希望大儿子能够出劲儿地照顾自己,一切都是白搭,姐弟六人在那儿商量,李春似乎没有把父亲放在眼里,只愿意出点钱而已,这样的变故才是这位老人最伤心的。一个最喜欢的儿子,却没有一丝的报恩之心,反而是其他不起眼的孩子在那儿护理。小儿子李东没有工作,但小伙子的良心还在,他照顾着双亲,没有一点怨言,这是人的一种天性,人性最美的行为,连有文化的大姐李华都感动了。
显然,老两口养了一个白眼狼,还好自己还有四个善良的孩子,他们两个在家里照顾脑萎缩的母亲,两个在北京照料卧病在床的父亲。我相信老人一定会非常后悔,他们的愿望终于归于毁灭,一个新的认识在这户人家出现,那就是一个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父母要培养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否则,长大后,一切也已经晚了。
这个世界,白眼狼是非常多的,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里看到,有些家庭,不仅是一只,而几乎全都是,不思老人的养育之恩,而是出奇一致地推卸责任,任凭老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有缘由的。
一个孩子,从小只知道获取,从来不知道感恩,这样的人注定长大后会成为白眼狼,其实,那些所谓的“啃老族”、“月光族”,究其本质就是“白眼狼族”,眼里只有自己,没有父母亲,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讲究一片孝心。
西方社会,有许多人家,在吃饭之前,都要做一个祈祷仪式,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本性其实是善良的,一个大型的活动,一部感人的电影,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为之动容,可惜的是,一旦回到生活本身,父母亲常常忽略了这一方面的延续,都在孩子的耳边唠叨一些世俗,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话,就是在潜意识里提醒孩子将来做白眼狼。
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他们对自己的长辈一味地苛刻,似乎在给孩子做榜样,这样的一言一行无非在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合理的。“白眼狼”一旦出现,那一个家庭也就会渐渐衰落,直至毁灭。
记得一个同事的母亲病了,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回家,其他人不理解,他很爽快地回答到,“我要让孩子看看,他老爸是怎么孝敬父母的”。一句平常的话,却让人久久地深思。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一家人得以相聚,这样的缘分如果没有一个感恩的心,家又怎么谈得上温馨。李春母亲给孩子带来了“应该”的优越其实真的不应该!(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