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蒙文人官场诺贝尔文化 |
分类: 文化漫谈 |
真的文人官场命运并不咋地
也不知怎么搞的,天地之间,人们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老是在文字上想办法,一个个活动,一次次现场,似乎没有材料作为支撑,就没办法展现自己的成绩。也许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切繁文缛节搞得许多有才华的人没有了灵感,难怪刘禹锡身居陋室而快乐自得,大声歌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我发现,许多文人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优秀,原因很简单,他们或者被朝廷忽视,或者自我解脱,或者被贬远方……总之,都是没有好好地去做官。我们先看看祖师爷孔老夫子,他其实何尝不想做官,可惜的是,一块腊肉搞得自己很没面子,只能流亡,恰恰在流亡的路上,他的真知灼见多多少少地产生了,无意间建立了自己的思想,看来,老天爷总是把真理送给略为置身事外之人。
孔子如此,同时代的老子也不例外,一生也没有做什么大官,几乎可以用默默无闻来形容。大人物毕竟有大智慧,在天与地之间,先生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道,从而悟出了许多道理,这显然不是置身官场的人所能启迪。五千言,现在的人需要读一辈子才能勉强知道一点,可见,先生骑着青牛出关是多么的潇洒。
我一直困惑 陶渊明先生为什么一会儿做官,一会儿又溜到田园里小憩,有人说,官场黑暗,我看这不是主要的理由,按照儒家的思想,社会愈黑暗,个人愈要自强不息,否则社会秩序有谁能维护?先生读书不求甚解,做人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可见,追求真性情才是自己最闲适的生活态度。他做官是为了养命,逃脱是为了保持性情,读先生写的诗,闲适成了最佳的行走姿势,金刚怒目只是点缀而已。这样的生活行动当时人并不买账,毕竟在名气上不如曹氏父子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那么样的有影响,唯有唐宋之际,人们生活渐渐稳定下来,有点空虚了,才偶然发现先生写的诗非常绝妙,简简单单的生活,快快乐乐的人生。
至于跋山涉水的谢灵运、李太白,屡次被贬的苏老爷子,……他们自然才华出众,可就是没有好的官场命运,老是有些不得志,从历史的角度看,亏得有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否则,想成为一代文坛巨匠,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有句成语说得好,江郎才尽,并不是说,江太冲没有了写作的能力,而是在官场之中,频频地应酬,自己整日里猪脑肥肠,山珍海味,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分,这样的人,文章怎能恢复当年的空灵,更不谈一丝的真性情了。文人最好以一种闲适的心看待官场,如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你会自然落魄不堪了。读一读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想想那些当官的,几乎每个时代当官人的影子都在其中演绎传奇,与这些人为伍,只能耳濡目染地追求什么繁文缛节,搞什么形象工程,害得老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
试想想,柳宗元不因为改革的失败,贬至永州这块蛮荒之地,他会关注民生,写下脍炙人口的《捕蛇者说》吗?我看挺难的。至少王安石搞改革,一味地往前走,只关注朝廷的收入,没有发现老百姓的负担加重,拗相公的称呼一点也不冤枉。
我觉得一个人,一旦置身官场,学会了那些没有用的摆排场,讲品味,搞大影响,这样的人,纵有日月之精华,也会变成萤虫之微弱,几乎可以忽略自己的存在。如今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人们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大量的文字等着人们去处理,一切追求大容量、快节奏,搞得许多人虚脱,变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亚健康,着实有些可悲!
说实在的,有人说,现在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却不怎么认为,如今,能够称得上性情的文章似乎愈来愈少,更多的是应景之作,内容无非是走的汉大赋的老路,喜欢无边无际的虚夸,乐意搞一些华美的词语,把芝麻大的功绩说得比日月还有光辉,有点言不由衷,着实害人不浅。
王蒙退休了,许多有思想的文章出现了,莫言要退休了,诺贝尔文学奖来了!嘿嘿!(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