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唠嗑儿”进行到底

(2012-01-16 08:04:57)
标签:

唠嗑

老舍

老人

子女

家居

分类: 人生感悟

将“唠嗑儿”进行到底

将“唠嗑儿”进行到底

说起“唠嗑儿”其实就是聊天,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东家长李家短的谈论。过去,唠嗑儿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是茶馆,否则老舍的《茶馆》也不会写得那么深刻。

有许多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结果,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长篇小说,还是《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都有集体创作的痕迹。那时候的说书人根据小市民的兴趣,在添油加醋的做一些艺术处理,使得许多故事变得情节曲折,感人肺腑。 蒲松龄先生喜欢给人看病,不需要病着的钱,需要患者讲一个故事就行了,可见,任何一门艺术,离开了群众,就没有了生命。

人呐,其实都需要跟别人唠嗑儿,这几乎是人的本能。记得赵本山与宋丹丹演得小品《唠嗑》,幽默的话一句又一句,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孤单老人心中的渴望。如今的社会,老人已经不怎么愁吃愁穿了,更多的是内心的寂寞,这是忙碌的儿女很容易忽略的。

这两年,由于工作需要,我总有机会陪领导去离退休老教师家慰问。在慰问过程中,我们除了把新年的礼品送上,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聆听老人们讲自己的生活。尽管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可是老人们的精神面貌却相差悬殊。

一个老人神经如果不正常,说话絮絮叨叨,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家庭子女并不省心,一个个都是要债追命的主。这样的老人本来生活应该过得非常好,拿那么多的钱,可是子女要么成年在外,要么不理不问,留下老人在家胡思乱想,没病也会逼出大病来。

老人不喜欢走家串户,家里无人听他唠嗑,这时候,精神状态肯定不会怎么理想。子女却不这么想,他们一是非常的忙碌,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事还管不过来,又怎么有功夫去听老人讲闲话。

如果这个老人能够调整好自己,他完全可以自言自语,可有几个能在子女的脸色下凑这个没趣呢?除非你是又瞎又聋,那谁也管不了。我奶奶尽管九十一岁了,耳朵已经不好了,可老人家嘴很能说,无论是过去的往事,还是一天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津津乐道。记录下来,你会发现,思路清晰,语言中也不缺乏精彩。有儿孙在旁听她说话,那时她的耳朵一下子又不聋了,有问有答,满脸的快乐,吃饭也甭儿香。

我非常高兴,有许多老人参加社区活动,他们在广场跳舞、唱歌、唠嗑,健康快乐的生活。这些老人其实是自发的一种行为,有利于增加幸福指数。可有些人,曾经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习惯于指挥别人,一旦退休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自己就很容易走进死胡同,想不开。

人人都希望长命百岁,可是生活并不如意,活着又有什么价值可言。难怪一些老人气愤时会说,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不如早点死去。许多老人就是在空巢中悲哀的死去,恐怕连什么时候离世子孙也说不准。

“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子女能停下来听父母讲话的又有几个呢?等到老人永远离去,后悔万分的人何其多?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得好,自己怎么对待父母,以后子女也会如何对自己。这话是对亲情向下倾斜的最大讽刺,感恩应该从自己做起。

子女不可能一直待在父母亲身边,如果回家了,不妨都听听老人讲话。我们的社区以及村(居),可以把经济发展放慢一点,多设计一些老少皆宜的活动,给老人们提供可以唠嗑儿的场所,相信社会的幸福感一定会大大提升!(钱永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