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岂能强嫁给教育


标签:
实验学校课改老师孩子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实验岂能强嫁给教育
在教育这个领域,我们经常见到跟实验搭配的名词,如:实验班、实验学校、课改实验基地等,家长拼命地让孩子挤进实验班,教师以在实验学校工作为荣,专家利用课改实验基地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似乎没有实验,孩子的未来没有方向,教师的成长没有保障,教育改革就没有辉煌。
《百度词典》里讲道:“实验是为了解决文化、政治、经济及其社会、自然问题,而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
我想在学校里所说的实验,其实是实验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其他人文学科很少出现实验一词,往往学生参加的人文活动称之为社会实践。
在大学里,学教育的仅仅有心理学领域里会提到实验法,我们并没有发现实验跟教育有什么关系,说白了,学校不能用孩子进行实验,因为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马虎不得,自然科学完全可以,哪怕上千次的失败也可以照样进行下去。我不知道这么严肃的科学用语怎么可以跟学校、课改硬扭在一起,显然有些不伦不类。
其实所谓的实验学校、实验班,我发现大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一些地方扶持的重点学校或者是某一些学校为了吸引好的生源搞得特别班级而已,甚至有些还跟经济利益挂钩,家长往往是心照不宣,乐得个两厢情愿。学校根据有些地方教育机构列出的上百条的内容进行逐项落实,做档案资料,开展一些活动,然后该机构组织一批教育专家进行验收认可,让实验这个名称变得理所当然。实验班只要学校认可就行,随时都可以消失。所谓的课改实验基地,也不过是进行大规模的教科研活动基地,至于成果,纸面上的居多,对与错这根本不是关注的重点,大多数是借助某学校上一些研究课,专家做一些时髦的讲座,空中楼阁,如果你生搬硬套,倒霉的往往是学生。
幸好目前教育界没有真正用孩子进行实验,仅仅是图个名称新颖别致而已。我认为对人的研究不能实验只能总结工作得失,也就是经验和教训,至于后辈有没有用,还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谨慎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教师专业得到真正的提高,教育改革快速前进。(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