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书香铸就孩子成为大师


标签:
钱钟书钱基博书香学校家庭孩子家长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浓浓的书香铸就孩子成为大师 钱永华 |
在浓浓的书香味中,我突然看到了钱基博老先生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古籍举要》、《版本通义》等民国学术文化名著,翻一翻,被先生的博大精深的治学风度折服。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熔铸人类文化精华,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园林,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较”的方法,相继撰写出《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的学术专著,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更新的发展。
正如张文江先生在《钱钟书传》中写道:“钱基博和他的师友圈子治学有其特色。在治学范围上,钱基博对传统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有着极为广博的认识。他自述:‘基博治学,务为浩博无涯涘,诂经谭史,旁涉百家,抉摘利病,发发其阃奥。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子部钩稽,亦多匡发。’这种‘浩博无涯涘’的认识,尤其是‘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很自然成为钱钟书发展的基石。钱钟书接触中国古籍实际从集部入,这和他父亲的影响自然有一定关系。在文学思想上,钱基博和他的师友们对当时的新文学采取的观望、批评和保持距离的态度,不一定正确,但对钱钟书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益处的……”
其实,历来许多大师都与书香门第的家庭教育有必然的关系。古代曹操之于曹丕、曹植,苏老泉之于苏轼、苏辙,现当代梁启超之于梁思成、傅雷之于傅聪、冯友兰之于宗璞、茹志娟之于王安忆,法国大仲马之于小仲马等等。
想要让孩子成为国之大师,我认为仅仅把课本学好、学透显然不够,建立书香家庭、书香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做个统计,学生家里有上千本藏书的又有几人呢?学校图书馆里有品位的书又有多少呢?孩子们静静品读名著的课堂一周又有几节?恐怕情况并不乐观。至于安于读书的家长、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真正的书香环境才能造就孩子成为真正的大师,我从书店里孩子和家长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