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ult Fever Part.1

(2010-09-08 15:03:25)
标签:

cult

文化

川久保玲

电影

吸血鬼

ladygaga

安特卫普

时尚

分类: FashionTalk
http://s16/middle/624d5a5bg8fba5703c43f&690Fever Part.1" TITLE="Cult Fever Part.1" />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房产按揭……”多年前Danny Boyle和四个愣头青抛弃了这些大多数人的选择,后来Edward NortonBrad Pitt在经过一番挣扎后联手炸掉了整个曼哈顿,也走上了少数派的道路。小众钟爱的“Cult文化带着怪诞的品位,另类的幽默,成堆成堆的诡异和邪恶,以及恣意释放的欲望和情感,赢得了一批批死忠粉丝的疯狂推崇和狂热膜拜。Cult正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和高烧,带着滚烫的温度传染了那些疯狂的创意分子,Cult文化成为了他们共同的信仰,也成为小圈子里的交流语言,又寂寞又美好。

安特卫普的小众时装拜物教
在这个世界上,穿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人可能不及那些印着Logo的品牌一半的一半,但两个穿着MMM的人相遇,一定会会心一笑,默默读懂那彼此穿着后剪裁的小秘密,像一次隐秘的接头,有一种禁忌和独特的快乐。这一小撮热爱时装的Fashion Victim几乎言必称安特卫普六君子,比利时的那些设计师对它们来说便是神一般的存在。

正是这群疯狂而低调设计师们开启了西方时装界的Cult潮流,上世纪80年代,在Linda Loppa的带领下他们开着一辆租来的破卡车,带着简陋的灯光道具跑到伦敦时装周秀场之外,自搭舞台砸了保守品牌的场子。他们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手法去解构时装——把衬里做成表面,晚礼服却皱巴巴,袜子和手套也能拼贴出一件惊世骇俗的衣服。作为时装Cult主义的代表,他们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反时装Bernhard Willhelm的作品和主流时装的审美大异其趣,不现实的夸张设计只为阐述他对于愚蠢和丑陋的自由表达Haider Ackermann初涉男装设计就将睡衣披挂上阵,看客们看得兴起,但他老人家却宣布仅此一季。而Martin Margiela与其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如说是一群Cult分子,MMM的店面白漆刷得像精神病医院,而他的拥趸们怀着朝圣的心情前来膜拜这位时装教主,让人不禁联想到电影《Freaks》里的场景:穿着整齐划一的白大褂的店员给顾客们套上一件剪裁奇特的风衣,大喊“Make him one of us

东瀛女王的Cult帝国
日本的设计师们更是自成一派,特别是由川久保玲建立起的Comme des GarconsCult式时装帝国,再给予旗下日本设计师以庇护的同时,也构筑出森严的等级体系和秩序,成为时装领域里又一种少数信仰。

有人斥责川久保玲如今也以赚钱为大计,不管不顾时装设计,殊不知当初玲姐震惊花都秀场的第一次亮相打破了世人对时装发布奢华又美好的想象:模特们犹如乞丐般的穿着打扮和被毁坏与撕扯的衣服强奸着这些见惯了锦衣华服的眼球,就连见多识广的Suzy Menkes都认为:她的服装都像是被毁灭过一般的,一些套头衫浑身都是大洞。在那时候,这场秀真是太震撼了。而川久保玲的设计创作过程也异常独特,她不画草图,不打样板,甚至不用拿起剪刀和卷尺,只是口授自己的助理们她脑海里那些奇思怪想,让他们把这些疯狂的想法化为现实。这便像是宗教里的不传之秘总是不落笔墨,通过这样的耳提面命流传下来,无形中给她增添了几分Cult的神秘主义色彩。她的语录也堪称一部时装圣经,更是Cult时装迷的红宝书,分分钟读出别样滋味:完美的对称是丑陋的,我就是要破坏对称这样的金句比比皆是。她最近的作品为男人们穿上了蕾丝、碎花和小短裙,放眼世界大概极少数人才敢尝试,更多的人则被她那更容易穿着的Play系列吸引,仿佛购买一件带有哭泣眼睛的爱心logo的衬衣就能更加接近这位冷酷的Cult女神的内心。他们用这种行为向她宣誓效忠,而收获了无数名誉和金钱的川久保玲却说:我憎恶自己的作品。这便和Cult影帝黄秋生当年说喜欢我的人都是神经病一样,越推却越吸引,cult迷们正是以成为这样一个神经病自豪不已。

川久保玲的风范也让她一手扶植起来的众多学生心甘情愿地奉其为女神,Junya Watanabe如今在时装圈混得风生水起,栗原大的Tao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就连Undercover的创始人高桥盾也离不开玲姐的支持和帮助。她的Comme des Garcons品牌和Dover Street Market店铺就像是全球小众设计师的庇护所,让他们找到了栖息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