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 Fever Part.2

标签:
cult电影吸血鬼cult文化艺术家香港时尚 |
分类: FashionTalk |

文艺界Cult新浪潮
在当下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代里,Cult分子们奋力捍卫的极少数权力其实很难再继续维持下去,人们对那些怪异的内容更加宽容。同时,在温吞水横行的年代里,大家需要更加辛辣的刺激,越Cult越流行。于是,昔日隐藏在暗夜城堡里的吸血鬼摇身一变成为风靡全球的《Twilight》少男少女;被禁锢的萨德侯爵笔下的情色和暴虐被一次次搬上大银幕和时装杂志封面;歌词里写满死亡旋律里全是噪杂的重金属摇滚也成为了清淡生活里的解闷调味剂。当多数派的兴趣点遇上了少数派的Cult语言,于是文艺界迎来了矛盾的Cult新浪潮。
电影首当其冲在Cult文化的冲击下沦陷,当初诸如《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德古拉》这样的B级恐怖片可能叫好不叫座,但如今就连《钢铁侠》这样本应根正苗红的英雄大片都打着戏谑和反英雄的旗号赚尽票房。Cult电影的历史就像是一部丧尸和吸血鬼的编年史:1921年的《诺斯费拉图》和1968年导演乔治·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开启了Cult电影里吸血鬼和僵尸的风光史,而现在吸血鬼已经摆脱了可怕的形象,变为了电影和时尚界的双重贵族,而僵尸们则经过《僵尸肖恩》和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恶搞调侃,沦为了新一代的喜剧角色,也算是Cult界的另一种新出路。
在各种重口味导演的轮番轰炸下,昆汀·塔伦蒂诺脱颖而出,成为Cult电影的先锋旗手,《落水狗》里的黑色幽默,《低俗小说》里的连环叙事,《杀死比尔》和《刑房》里的血肉横飞,直到最近《无耻混蛋》里悬疑张力,每一部作品都让这个曾经录像店里的小店员在cult的路上越行越远。无论是漫画、港片、暴力、色情,各种元素被他手到擒来,尽情戏仿。甚至在拍完电影之后还嫌不过瘾,他在洛杉矶举办了电影《无耻混蛋》的海报展,召集了众多Cult艺术家重新绘制的特别版海报充满了摇滚气质和恶搞风格。而这个世界上最大牌的两个男演员Brad Pitt和Johnny Depp其实也是热爱挑战各种边缘角色的Cult死忠,你很难忘记Pitt在《12猴子》里的斗鸡眼以及Depp在《秘窗》里的神经质。
音乐界里也被满是cult气质的歌手霸占了半边天,早年有Bjork把死天鹅搬上身,又有Nick Cave在歌词里大唱他是如何在自己杀死的女朋友齿间种下一株野玫瑰,Malilyn Manson穿的和唱的都像是魔鬼之子。现在,Lady Gaga和Adam Lambert这样衣不惊人死不休的歌手少了暗黑气质,但在cult时尚的方面造诣更胜一筹。更深得设计师喜爱的小众乐队La Roux最近风头也正劲,主唱Elly Jackson的声线有的不是高亢,
四个少数分子档案
Alexander McQueen
年龄:41岁
职业:时装设计师
标志:骷髅
Cult语录:我喜欢运用那些人们想要藏匿起来的东西:战争、宗教、性,我们只不过没有把它放到台面上来说。但我就这么干了,强迫他们看。
他像一个艺术家多过于时装设计师,他是时装界的Damien Hirst,Isabella Blow在他毕业时就一口气买下了他的所有设计,在他们死后,Daphne Guiness又全数将这些设计收入囊中,他对于时装迷的吸引可见一斑。早年在伦敦Savile Row做学徒时,他就胆敢在查尔斯王储的衣服里缝上一张写有“王八蛋”的小标签,之后在自己的系列里又像维多利亚时代的黑巫术一样往衬里缝上人的头发。Stephen King的恐怖电影《闪灵》和时装八竿子打不着,但他却将片中的冬日荒原,疾风狼嚎提炼而出,放在T台上。Kate Moss在全系投影的帮助下变为幽灵,
Terrence Koh
年龄:33岁
职业:艺术家
Cult语录:我在13岁时就被夺去了贞操,所以孕育出了如今异于常人的癖好。
时尚界信仰Lady Gaga,Lady Gaga信仰他,那些盘枝错节的诡异钢琴和写满日文的白色Birkin全是出自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他的身世迷离复杂,说法版本众多,他的作品另类荒诞,其中一个显示耶稣基督下体勃起的雕像被法院起诉,其他作品也因内容不雅收到无数投诉,更不用说臭名昭著的用黄金包裹着他本人的排泄物。他将自己的生活活生生的活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行为艺术。他称自己为“亚洲朋克男孩”,穿衣如戏服,扮乌鸦、飞鸟甚至天使出现在派对或秀场。他热衷于展示自己的一切,他的艺术带有很强的自恋性。就连《New Yorker》报道他的时候也不得不用了如此惊世骇俗的标题:《Terrence Koh的精子值10万美元吗?》
Steven Jobs
年龄:45岁
职业:苹果公司创始人兼CEO
标志:苹果
Cult语录: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一种宗教叫做苹果教,教徒们会心甘情愿地掏空自己的口袋只为购买苹果公司那不断推陈出新却价格不菲的新产品,他们将Steven Jobs奉为教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这些人的脉搏。Jobs的Cult气质也许来源于和微软帝国相抗衡的勇气,但更多的是他偏执狂的思维和对审美严苛的认知。iPhone和iPad等产品一次又一次颠覆了人们对数码的认知,Jobs正是以自己工程师的头脑和艺术家的心灵开辟了信息产业里的小众cult之路。他的老友John Lasseter曾讲述了一件轶事,可以概括乔布斯几近偏执的完美主义精神:“他发现一件非常不错的黑色高领衫——我记得是三宅一生的——他很喜欢,想再买一件,但他们没货了,于是Jobs打电话到那家公司,问他们会不会再做一件,他们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他说:‘好吧,你们必须做多少件我才能买到?'后来他们把衣服做出来了,我记得他买了整整一橱。”
彭浩翔
年龄:37岁
职业:导演、专栏作家
Cult语录:许多人和我说“我还是喜欢原来的你。”可是,他哪里知道原来的我是什么样?
他是个有着“恶”趣味的香港导演,总是能把荒谬的事情,用很正经的方式拍出来,比如:宛如警匪片的《大丈夫》不过是已婚妇女捉奸记,《买凶拍人》里用DV拍下杀人过程荒诞不经,《出埃及记》中一群警察打扮成蛙人模样,对犯人进行严刑逼供,还有标题露骨的《AV》居然讲的是个励志故事。他有昆汀的风范,但更有香港的气质,无所谓的玩乐心态正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心理。而他闲时也写写专栏,用调侃的笔调讲讲“爱的地下教育”。他想做丘吉尔更甚于格瓦拉,偶尔觉得自己肩负些责任,是个不够cult的“正经人”。但即使是这样,他依然希望将那些黄段子和粗口放在自己最新的电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