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费上涨为何引热议
原作:龚蕾

昨天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很多地区高校学费上涨,平均上涨幅度超过了50%,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
其实,大学学费上涨不仅是咱们国家,美国、英国等很多国家大学学费都呈现上涨趋势,学费上涨也不是今年开始上涨,在大西洋月刊上看到文章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一些大学学费就已经出现上涨现象,这几年,北美、欧洲许多国家大学学费均呈现上涨趋势,而且一些学校涨幅较大。
前一两年,在大西洋月刊、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就有文章说,美国、英国很多大学学费上涨,一些学生交不起学费,或者选择了学制较短的公立大学,或者在校期间做各种兼职,甚至,一些家长不让孩子读大学了,高中或职校毕业就直接选择进入职场参加工作,放弃读大学。英、美一些大学为了增加生源,放宽了外国留学生入学门槛。
咱们国家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上个世纪2000年之前,大学毕业生通过国家分配一般都直接进入到各行各业工作领域。之后,随着高考人数的扩招,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人才市场。那个鲤鱼跳龙门、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有人把读大学比作一项有风险的投资。既然比作投资,那么,什么是投资呢?从经济学角度,投资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说,以货币投入,经过一定的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利润,也就是说投资是期望有一定的升值。从投资和消费关系角度,投资就是为了将来预期价值而牺牲现在一定的消费,投资是花费了一定的投入,但同时又可以创造收入或者有价值升值,在未来可以带来更多收入,投资者需要考虑的是预期收益、投资风险、折旧、投资利率、投资成本等。如果把读大学比作一项投资,还要比谁会计算,尽可能减少投资成本与投资风险。而不是随大流,只顾读书。
举几个真实例子吧:
1、一些农村生源学生不再愿意放弃家乡土地农转非
在笔者所在这座城市里,除了国家重点大学,还有十几所地方大学,从生源上来说,农村生源学生占有一定比例,据几位从农村考到城市的同学说,考上大学后,她们的农村户口在本科毕业时自动变成了农转非,不再有农村老家一亩几分地,如果他们选择回家乡,没有了地,也不可能从事农业种植或养殖了,如果留在城市里,就需选择另外一种城市生活。
随着这些年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学持续扩招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只增不减,有一些农村生源同学进了城市,劝父母卖了家乡的土地,在城市里买了房子,把父母接到城市里一起住。
曾听一位农村生源同学说,他本科毕业时回家乡种地,当时他算了一下,读大学四年的学费可以买很多种植种子了,他们家种西瓜一茬赚大约几千元,不种西瓜的时候会种些别的蔬菜什么的有时也会去卖,一年收入平均大约万元,这一年收入大约刚刚够她一年学费和城市生活费,还得省着花。
还有一部分农村生源同学回了家乡,帮着父母或未考大学进城的兄弟姐妹们收庄稼,做些销售农作物推广等事情。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继承父母做些农作物种植或养殖,年收入也是客观的。看到一篇文章说,农民的孩子不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征地补偿每亩20万。
2、小城市生源同学影响不大通过高考转户口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这些年银行招聘毕业生人数相比较多,本科很多同学选择去了银行各网点做前台,硕士同学也有不少选择去银行各网点做前台。
也有一些同学继承父母国企工作进了国企,大国企还好,每月工资基本领到手而且随工龄职称逐渐涨工资,还有一些培训、出差出国、做项目年底分红,企业职工经济房、厂车,各种福利等。
一些经营效益不好的小企业,逐渐减少了生产车间与厂房,那天超市门口等开门听一个阿姨说,他儿子大学毕业进了某小企业做技术员,没干几年,这个小企业把地皮卖给了开发商,厂子经营不下去倒闭了,儿子也不得不再次选择职业,改行做了家电维修。在这座城市里,经营不下去卖了地皮倒闭关门的小企业也不是一家两家。
还有一些同学高考时就选择了外省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在更大城市工作生活了,家里父母分了新房子,一般是卖掉,然后拿卖掉的钱到大城市购房。
通过高考移居到更大的城市,把小城市户口转移到更大城市,或许是最大的受益,至于学费上涨,大概不会有太大影响,父母都是城市普通职工,读大学几万学费还是有的。
3、家境更好一些的同学非重点非名牌不读选择出国移民
笔者的同学中,也有一些同学选择了直接自费出国,或者考清华北大复旦后,读硕士期间出国,选择美国英国留学同学较多。有一个同学高考时考了清华,之后选择了去纽约读硕士,大概花费是一百多万。
聊天说到大学学费上涨,她们这样觉得,大学学费上涨,证明读大学的人多了,人多就有竞争,选择学校看含金量,能出国留学就一定要选择出国,而且非重点非名牌不读。
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读大学是一种投资还是纯消费?如果您把读大学看作是投资,可以做一下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如果您把读大学看作是一种消费,就要考虑自己消费能力。也许每个人有不同选择与答案吧。





(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一点儿不全不足想法,欢迎评阅欢迎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