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女学第198课)
原创/龚蕾
你知道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吗?
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暨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教授荣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亚太区得主,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的该奖项。作为当今世界上惟一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奖励科学女性的项目,“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诞生于1999年9月,每年评选一次,迄今为止已经有来自45个国家的91位女科学家获得了这一计划的奖励。
叶玉如小资料:
“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中学毕业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得到赴波士顿学习的奖学金,仅用3年时间,就获得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1983年,叶玉如顺利地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
叶玉如获得这个奖项,是继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教授后,中国女性第二次问鼎该奖项,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候选词
就在一分半种的时间里,叶教授只用寥寥数语,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来宾,据说一些观众看罢泪光盈盈。她是用英语讲的,下面打上了中文字幕。
“我家中共有六个孩子,而我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我在这里度过了13年的学校生活,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是我的姐姐,因为如果六个孩子都上学,经济负担是很重的,结果我的大姐在高中毕业后就决定当老师,其他两个姐姐也是这么做的。正是由于她们做出的牺牲,我才能继续念完本科和硕士课程。……我的母亲知道我研究的是神经科学领域,她也知道我对医药研制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年前,她的一个姐姐因患老年痴呆症去世,这对我们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损失,这位姨妈无法认出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母亲深受打击,她问我,还有多久能研制出治愈这些病人的药?进行这样的研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我和我研究小组都相信,最终一定会成功。”
如何一位女性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业余如在攻读博士期间,常常做实验到凌晨几点。业余如说,她的幸运还在于她的丈夫和孩子都能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女性在科研的道路上真的太需要家庭的支持了。一个女人有很多角色,是先生的太太,是孩子的妈妈,是学生的老师、研究团队的带领者。在这样多重的角色下,女性很困难。所以很多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
“平衡的确很难,我会每天早晨与孩子一起吃早饭、送他们上学,然后自己去上班,一般在七点半左右就可以到达办公室。晚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回家吃晚饭,没干完的事情可以在家里接着干。如果有空的话,会跟先生和孩子们聊天,也会一起看电视。每个工作的女性都曾遇到同样的困难,比如说孩子有表演,你都想参与,但工作方面又不允许,这个时候与孩子们的沟通非常重要。所以我会在家庭中尽量付出,让孩子和丈夫明白我是为家庭尽心的。取得孩子和丈夫的理解很重要,因为只有他们的理解才能使我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小资料:杰出的成就巨大的贡献
“近20年来,叶玉如在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当杰出的成就。主要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着重探讨神经元的发育过程、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和靶细胞间突触形成及功能发展之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各类退行性神经病患的可能性等。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下列5项开创性的研究项目:
一、型神经营养素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相继发现了属于神经营养素家族的3个新成员,即神经营养素-3
(NT-3)、神经营养素-4 (NT-4) 和神经营养素-7
(NT-7)。此项发现令人振奋,因为它开创了一个研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特异性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作用的全新领域,加深了对神经营养素如何有效促进神经细胞之生长、分化以及存活的理解,更成功导致多种神经营养素作为药物治疗某些神经退行性疾患的临床研究。
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受体三元聚合物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首先确定了CNTF
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受体三元聚合物的复杂结构和功能,此项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CNTF如何诱导靶细胞上的信号传导,以及神经源性的细胞因子何以仅仅作用于神经元。
三、解析营养因子对靶细胞分化的协同效应及其机理:证明了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对靶细胞的协同效应,从而揭示出不同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诱导细胞的神经表型分化的分子机理。最近,发现视黄酸可调控神经营养素受体以及某些新基因的表达,从而互相作用以影响神经元分化。
四、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细胞周期蛋白激酶-5(Cdk5)是脑内重要的蛋白酶分子,叶玉如首先发现Cdk5亦存在于神经肌肉突触,并能控制乙酰胆碱受体之基因表达,直接影响神经肌肉突触之形成及其功能发展。首先发现Eph存在于神经肌肉突触与一重要肌肉细胞传讯蛋白联合产生效应。利用崭新之生物技术勾划出一系列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或神经损伤及再生有关之基因。以上研究,不但有助进一步了解神经肌肉突触形成之机制,更作为发展药物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神经受损提供了的新靶点,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五、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与综述共135余篇,其中绝大部分发表于《科学》、《自然》、《神经元》、《细胞》、《神经科学年度评论》、《神经科学杂志》以及《遗传学进展杂志》等顶尖期刊。文献被引总次数近1万次,此外获颁12项国际科技发明专利。
叶玉如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期间(1993-),己成功获颁个人及课题研究项目资助近40项,基金总额高达1.28亿港元之巨。最近几年来,她致力探讨:1、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与其它信号传导通路之间的联系;2、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细胞内,主要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分布,表达和调控;3、神经源性和肌源性信号对神经肌肉接头形成的影响。2003年,叶玉如的“神经肌肉突触新讯传递机制的鉴定”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成功源于辛勤努力,成功源于对科学的热忱,成功源于家人的支持。业余如从来不化妆,也很少逛商店,素面朝天,是业余如的一种从容,一种淡定。业余如说,自己也和普通人一样,陶醉于家庭的亲情,有空就一起看电影,或者聊天逛街。笔者在这里祝叶玉如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