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之四十三——“名家与名编”丛书

标签:
“名家与名编”丛书“海螺·绿叶丛书”《编辑修养十日谈》《中国古史寻证》 |
分类: 照片 |
老照片故事之四十三
——“名家与名编”丛书
1999年年初,局里决定继“海螺·绿叶丛书”之后,以局的名义再做一件实事,即组织一套“名家与名编”的丛书,拟从各社挑选十几个“名编”,与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的名家以对话的形式搞一本书,作为推出名编辑、体现上海出版实力的一种手段。我很荣幸被列为其中之一。
2000年12月6日中午,局长孙顒在席家花园请第一批作者5人吃饭,标志着这套书正式启动。2001年5月26日,这套书的“统筹”之一许乃青与我们落实细节:文字15万左右,图不超过1/3,统一设计,要求7月底交稿,等等。2002年3月 21日,我拿到袁银昌工作室打印出来的样稿。4月19日,孙顒再次召集作者开会,定合同、稿酬及宣传等事。6月初,5种书一次出齐,它们是:卢辅圣与徐建融、谷文达的《中国画的世纪之门》,郭志坤与李学勤的《中国古史寻证》,李伟国与众敦煌学者的《敦煌话语》,陈保平与曹锦清的《中国七问》,我与邹韬奋、陈原、王建辉“对话”的《编辑修养十日谈》。
6月9日晚上,局长孙顒再次在夏面馆请客祝贺,5个作者和4个“统筹”陈纪宁、翁经义、许乃青、袁银昌参加,商量宣传问题。都认为这套书出得漂亮。孙顒说,送了一套给金炳华,获得好评。
2002年8月7日上午,出版单位上海科教社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名家与名编”出版座谈会。“名编辑”5人、“统筹”4人之外,还有作者代表曹锦清,报社的记者林伟平等和科教社的人。孙顒也参加并讲话,曹锦清代表作者发言,我们4人每人讲几句。我忙着给他们拍照,忘了把自己拍进去,主持者也没有要拍合影。
这套书的销路和读者反映都不错,初版5000很快卖完,还重印了一次。作者除了10%的版税,每本还有2000元的“活动费”。孙颙原说,在我们这个较老的方阵之后,还拟推出年轻的方阵。可惜,他不久就调离出版局,此事也没了下文。
照片1,左起:科教社社长翁经义、孙颙、曹锦清、李伟国;2,孙与曹;3,陈纪宁;4,许乃青;5,陈、李、翁;6,许乃青、陈保平、袁银昌;7,郭志坤、卢辅圣、陈纪宁;8,右1林伟平;9,5本书。








张志强:上海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