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方言漫谈之三十八:俗话和警句(三)雷群明

标签:
人无廉耻百事(bei-si)可为越有越贪有了一百想一千 |
分类: 学术 |
耒阳方言漫谈之三十八:俗话和警句(三)
“人无廉耻(len-ci),百事(bei-si)可为。”礼义廉耻,被古人认为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中,礼义是“治人之大法”,廉耻是“立人之大节”。“人无廉耻,百事可为。”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廉耻之心就会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这里的“百事”并非实数,泛指数量之多,且指的都是坏事,不包括好事。这也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语言例子。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许多贪官,一面大肆索贿受贿,一面还毫不知耻地标榜自己如何“廉洁”,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还想要别人歌颂自己,真是无耻到了极点。这两句话用来揭露那些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坏人的虚伪面孔,绝对是耒阳人贡献的“正能量”格言。
“当门(doang-mian)钱(cen,阳平)“匝”(zua阳平),后边钱桶(tong,去声),要想钱用,冒(mo)个钱种(diong,去声)。”“当门”,前面。“匝”,没有适当的字,借用它来表示,应该是一种装钱的器具,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钱桶,装钱的桶。“冒”,没有。“个”,有的作“甲”,量词。钱种,“钱的种子”,这里是夸张的说法,意思是不但没钱,连生钱(假设钱也是可以生出来的)的种子也没有。这是人们哭穷时的一种幽默说法。意思是,自己身前身后都装满了钱,但是,要用钱的时候,却发现一个子儿都没有。我觉得,用来形容银行的穷职员倒比较相近:他们周围满是钱钞,可都是人家的,自己要用时,却只有可怜的一点菲薄工资而已。当然,也可能是形容人们真的很穷,大概可以与普通话中的“家徒四壁”媲美。
“越有越贪,冒得(mo-de)心宽。”“冒得”,没有。说的是越是有钱的人越贪婪,想尽办法要捞钱,反而是没有钱的人,心地宽广,想得开。这话,我以为前半句是相对真理,说出了某些有钱人的贪婪本质,如鲁迅借“豆腐西施”之口所说:“真是越有钱就越是一毛不拔,越是一毛不拔就越有钱。”你看那些被揭露的贪官,他们是缺钱吗?决不是。他们的工资等正常收入足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加上半合法的“灰色收入”,过豪华奢侈的生活都显得绰绰有余。但是,他们搞起贪污受贿来,都是数以百万、千万甚至亿万计。这些人的行为就是“越有越贪”的最好注释。可怜又可笑的是有些贪官,贪了钱不敢用,还要费心费力地东躲西藏,最后东窗事发,一切化为乌有。后半句属于没钱的穷人自我解嘲,有点阿Q式的精神胜利安慰法的味道。事实上,说这种话的人的确多是没钱的人。自己没有钱,只能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过日子,落得心宽体胖,的确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活法,比整天挖空心思做发财梦要好得多。
“有了一百想一千(ce),做了皇帝(hoang-di)想成仙(se)。”这是一句讽刺某些贪心不足的人的警句。已经有了一百(元),还不满足,希望能得到一千(元)。当了皇帝,拥有了最高的权力和最大的财富,还不满足,还想成为永远不死的仙人,以便无穷无尽地享用下去。当年的秦始皇派人到海外求不死药,大概就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如果按照“正能量”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种永不满足、追求上进的精神。不过,它的本意应该是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