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之二十八——学林社早期同仁(下)

标签:
学林社早期同仁陈昕曹维劲林耀琛陈达凯 |
分类: 照片 |
老照片故事之二十八
1988年10月13日,局长袁是德在宣布学林社长负责制领导班子的会上曾说:“学林”不仅出书,而且“出精神,出效率,出经验、出人才”。
这是学林的光荣。今天的照片,就先来介绍学林编辑同仁中“出”的“人才”。
照片7是我与陈昕(右1)、曹维劲摄于1984年的上海书展。照片1、2、3,是学林的编辑们1986年在寄居的出版局新楼内讨论稿子。1,右起陈达凯、陈政文、曹维劲、陈昕、宋珍妮、任祥熊、林耀琛、雷群明、周清霖。2、3,仍是以上这些人,只是位子略有不同。

照片2


照片5

照片6
这些照片中,1981年6月第一批入社的“元老”有柳肇瑞、林耀琛、陈昕、曹维劲、陈政文和我。1987年以前陆续进社的是曹予庭(1982),周清霖、朱志勇、任祥熊(1983),宋珍妮、乐惟清(1984)、陈达凯、曹坚平(1985),褚大为、徐智明、宗武兵(1987)。
学林初期同仁中,来自原科技出版社的林耀琛是首任编辑室主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科学家”,一些自然科学的选题都是他提出来的,社里很有名的“夜读丛书”就是他提议的名字。他做主任,很少管头管脚,而是“无为而治”,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很得人心。可惜的是,他于1987年3月调去新成立的上海三联书店担任总经理。同时调走的还有陈昕,去那里担任总编辑。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陈昕是“三年上一个台阶”,他最后“官”至中国第一个出版集团的老总,事迹广为人知,荣誉和著作都多,这里就不做介绍了,以免吹拍嫌疑。说此二人是学林走出来的人才,应该没有问题吧。
1985年底进社的陈达凯,进社不久,就被提拔为编辑室主任,策划了《金文大字典》《圣经文化宝库》等重头书,为学林社的两个效益做出了贡献。1993年调上海三联书店任总编,不几年,又去远东出版社当了一把手。再后来,调到上海理工大学任系主任、所长,成绩卓著。他知识面广,初来学林社时说过一件有传奇色彩的事:当时某报举办一个什么知识竞赛,奖品是一些实用的家用物品。他说,家里正缺一样东西,是某次竞赛的几等奖,他就去瞄着那奖品的分数,果然手到擒来!这就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曹维劲1987年1月提为副总编辑,1999年接我任社长达十余年,可谓一生献给了学林社。
照片中的两位女将,宋珍妮是社里“唯二”的美术编辑(还有一位沈兆荣,可惜在这些照片中没有出现),参与责编《中国历代妇女妆饰》,1989年4月请调去了上海三联,可惜英年早逝。另一位女将宗武兵,是“将门”之后,在社里也只待了一年多,1988年11月随夫君去了美国。
早期同仁中,已逝的三位老同志特别值得追念。陈政文(1987年11月退休)来自文献出版社,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责编的《法律答问四百题》,发行100多万册,在1983年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来自《新民晚报》的任祥熊(1988年5月退休),工作认真负责,一个人挑起自费出版的具体业务,做得井井有条。从编《出版史料》开始的曹予庭,是出版史方面的专家,与吉少甫等编著了《中国出版简史》,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另外一位去世的同仁徐智明,在完成社里的工作之余,还积极参与社外的编著活动。他主编的《中国厨艺文化大观》,厚厚一大本,眼光独到,颇受社会欢迎。来自上教社的朱志勇,身体不太好,仍然坚持做好自己的编辑工作,可惜天不假年,壮志未酬。
以上几位同仁不幸谢世时,我因已经离开学林,没能最后送他们一程,特在此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希望他们在彼岸能继续发挥学林人才的作用。
以上编辑讨论的照片,大都是章德良拍的。他原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宣传干事,以办“大批判专栏”而闻名业内。后调到版协工作,受到刘培康欣赏,安排到学林办公室当副主任。1993年11月辞职“下海”经商。据说发了财,已举家移民英国。照片9难得留下了他的身影(左1)。时间是1987年1月13日。那时,学林社在北京召开庆祝建社5周年的会,我们在北京的协作伙伴——新华社北京分社的经理郭有瑞派车请我们去慕田峪长城玩,他夫人小刘陪同前往,给我们拍了这张合影。左3钱沛霖是学林的发行部负责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沛”。我离开学林后不久,他也转到上海三联去了。
照片9
照片8是1988年4月黄山疗养时拍的,右起3、4、5是俞善良、王传良、应黎声。他们都是1982年初以前入社的老同事,都在办公室工作。不幸的是俞早逝。王于1992年的东渡热中,去了日本。应黎声是著名画家应野平的小儿子,原在印刷12厂工作,后调入学林出版科。他多才多艺,曾参与一些大型画册的设计。
(2022-11-01写,11-20改定发,由于网管新规,每次发文字不能超过1000字,只能分两次发,最后的日期也没有显示。)
雷群明:今天朋友圈作怪,文字一次只能发1000字以内,因此,本文不得不分为两节来发。不知道是否仅仅针对我个人?
雷喜华:一直在用心工作,有心则事成。忆当年就犹如昨天。
两尺青衿:写得真好!真是心有灵犀,今晨又整理了您的日記。
雷军:没人会发这么多文字,无从考证…
剑锋:张有分,钱进来,怪不得学林在八十年代发大财了。
叶维义:多为熟人。
乔纳森:1985年10月进学林,距今三十七年过去,这就是半个人生了!个中况味,扪心自知。老柳老林大雷诸位前辈的手提面命帮助,难以忘怀。
为有日记打底的大雷更正~1987年初我担任的是编辑室副主任,主任是陈昕。1993年我去上海三联担任的是副总经理。那个瞄准了后来赢回家的是长宁区文化宫知识竞赛的一等奖照片放大机。毕业以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百无聊赖,参加各类时兴的知识竞赛和自己放大照片做得甚多。
雷:谢谢达凯纠正。我的日记没有记录到你的准确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