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照片故事之二十三——送别巴金

(2024-09-15 20:01:43)

老照片故事之二十三

   —— 送别巴金

2005年10月17日下午5点6分,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去世,享年101岁。到明天,就整整17年了。

    17年前的10月24日下午许许多多的人,有组织的,有自发的,默默地赶到龙华殡仪馆,送他远

上海作家协会给会员发了通知,要求会员2点20分左右前往。2点左右到达,看到大批送行的人被维持秩序警察拦住。其实,告别仪式已经举行完毕,一批小车正往外开,其中有一辆车牌是005号小车开走后,才放我们过去大厅门口人群把场塞得满满的,只能排队慢慢进去。厅里挂着巴金欢笑的大幅照片,照片前是他已经枯瘦的遗体。几年靠插管痛苦地活着的老人,终于得到了解脱。

我很早就读过巴金的《家》《》《秋》等作品,对于20多岁的他能够写出那么激情沸腾的东西,钦佩不已。后来又陆续读过他的一些著作,诸如《巴金60年文集》《随想录》等等,另外读了一些朋友赠送的有关他的书,如中新社记者陆谷苇的《巴金》,新华社记者赵兰英的《感觉巴金》《与巴金零距离》,徐开垒《巴金和他的同时代人》等,对他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他有过无人能及的荣誉,也有过切肤之痛的屈辱,直到晚年,才算活明白了。

我与巴金有过一次短暂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却正是文革非常时期他最倒霉的时候。那是1975年10月25日8月份来大上海人民出版社当党委书记杨永直,召开当时隶属于人学社上海分社的一批作家开座谈会,有巴金和韩晓鹰陆行良孙峻青、郭卓、卢芒、鲁山、黄宗英、姜彬、赵自等人参加我负责做记录和写简报。   

当时我记下了巴金说的一段话,去年被我发掘出来发表于巴金故居、巴金研究会编的《点滴》(2021年第1期)上,现在披露如下。他说 感到很惭愧。今天我是第一个报到。原想自己是个废物了,身体不好,年纪又大了。但组织上要我翻译一点东西,《赫尔岑回忆录》,约100万字。不一定全翻得出,但可作为一个愿望。过去17年,没接触生活,所以没有搞创作,也搞不了。

    如果早看清,17年就可少犯错误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情,晚年想做点工作。在干校时身体好,但自从爱人去世后,身体也垮了。但是,为了表示悔改,总想做点工作。

 对新旧社会,我有对比。过去,外国人都看不起中国人,2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得很清楚。当时,中国人到日本,日本人房子也不租给中国人的,做了坏事都说是中国人。现在,日本人到法国都愿说自己是中国人。

那时的巴金,刚刚“解放”,思想大概正处在“转变”之中,所以,说的话不如后来发表的“随想录”那样直白,那样掏心掏肺。

说起“随想录”,我记得是当时最喜欢看的文章之一。对于他那样椎心泣血解剖自己,毫无保留地坦陈“文革”中的种种遭遇和自己的心情与表现,何其真心实意,痛快淋漓!他关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呼吁,要求“讲真话”呼声,直击人们的心扉,得到广泛的响应。可惜,几十年过去了,一切仍在搁置中。据说,次送别活动,宣传部某领导就有批示,纪念巴金时,不要提“文革”博物馆不要多讲《随想录》。如果真是如此,纪念巴金,纪念些什么?抽去了他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纪念又有何益?

说起“随想录”,我还有一个“失之交臂”的遗憾。那是1997年7月21日,复旦大学的陈思和与紫丹公司徐钤来学林出版社,打算影印出版巴金的《随想录》手稿。我是很有兴趣的,但是最后没有成功。由于我那年的工作笔记本被小偷连包割去,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原因导致搁浅的。此书后来被上海文艺出版社拿去,做得很精致。郝铭鉴向巴金赠书的那张照片,我看了颇有些嫉妒。

回到送别巴金。当我们可以自由走动时,我一路拍了些照片和录像。照片有60多张,今年找出来,送给了巴金故居的周立民馆长。他认为很珍贵,还打印出来让我提供照片中人的信息。最近我又找出11段录像,是我已经打不开,送给了周馆长,希望他能请高手打开。

60多张照片中的人,我叫得出名字的没有多少。现在选出两组18张照片发上朋友圈,作为纪念。

第一组,是其中有我熟悉或有点认识的人。照片1,签到处。左1是孔海珠。照片2,右2是陈思和。照片3,左1是戚泉木。照片4,走过的是陈村。照片5,《书讯报》主编贲炜。照片6,左起:徐缉熙、吴中杰及其夫人高云。照片7,中间的女同志是蔡元培之女蔡睟盎。照片8,右前2、3是《文汇报》的何倩、褚钰泉。照片9,左3是鲁迅之子周海婴。

第二组,照片1是巴金安卧的灵堂。照片2是有心人在展示签到簿。照片3到8是送别的各种人。照片9,是我在大厅外送别巴老。

                        2022-10-09写,10-16改定发)

老兔: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