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之十三——出版信息内刊会议(上)雷群明

标签:
老照片故事出版信息内刊会议湖南出版局朱悦《上海出版工作》 |
分类: 照片 |
老照片故事之十三
——出版信息内刊会议(上)
1980年是中国出版转折的重要一年。刚刚从“四人帮”的文化禁锢中苏醒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勃勃生气,出版也不例外。1979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把地方出版社出书方针确定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被公认为新时期出版界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而湖南出版局作为会议的“东道主”,得风气之先,于1980年2月中旬,局长胡真、副局长黎维新等一行6人就组团来上海“学习取经”,开始了“面向全国”的实践。我曾陪他们去“上海人民出版社”座谈。10月初,湖南出版局办公室负责人朱悦来沪组稿,又让我陪同去赵景深先生家,帮他约了赵先生两本书稿。
因为是熟人,不免随便闲谈,无意中谈到了相互交流的问题。那时,上海出版局创办了一个《上海出版工作》的内刊,由出版处的老同志曹铁民主持,我在出版局的“理论研究室”工作,常被她拉去客串一些编辑工作,算一个没有署名的“编委”。当我得知老朱手下也有一个《湖南出版工作》内刊和一个“情报室”时,就试着建议找几家出版内刊开一个会,以便建立经常的联系。他一听,马上拍手称好,并且表示第一届就在长沙开。
在向局领导汇报得到同意后,我们分头联系,除了我们两家,又请了北京国家出版局的《出版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和《黑龙江出版工作》参加。“全国第一届出版内刊信息会议”就在1980年12月5日到12日在长沙正式召开了。与会“正式代表”有朱悦,《湖南出版工作》编辑王靖、张先友,《黑龙江出版工作》的主编吴向晨,编辑段书恒、杨雪平,北京国家出版局《出版工作》负责人文自勖,人大书报资料社负责人杨教,上海的曹铁民和我。本来上海只要曹铁民出席就可以了,但是她说,她的普通话不太好,坚决要我一起去,结果局领导也同意了。开幕那天,湖南出版局副局长张奇和局办公室负责人梁中夫、工作人员曾印江也参加了。照片1、2是与会者合影(照片1右起前排:杨教、杨雪平、曹铁民、王靖、张先友、曾印江,后排:梁中夫?、段书恒、文自勗、雷群明、朱悦、吴向晨),由湖南出版局的专门摄影师拍摄。

照片2
这次会规模虽小,参会人员不多,但是也堪称热烈、隆重和认真。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首先是交流了四地有关出版改革启动的情况,涉及出书方针政策、体制改革、编辑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多方面,使大家开了眼界。通过交流,我发现,在编辑待遇方面,当时上海是扣得最紧的,人家的奖金、福利项目都比我们多得多。其次是交流了各家办刊的经验(会后我给《上海出版工作》写了一篇报道《学习他们办刊的好经验》,介绍了湖南、黑龙江等的先进经验)。此外,会议还讨论了黑龙江同志提出的编纂一套“出版业务丛书”的意见及成立出版系统内刊编辑联谊会问题,虽然这些想法最后并没有兑现,但是确为以后编辑出版研究大发展打开了思路。
会议结束时,还组织代表们去了一次韶山,坐的是火车。当时的韶山,“朝圣”队伍不再如“文革”高潮时的盛况空前,也不如我1965年去时那样多了。长沙到韶山的火车,仍旧特价(减半),但车上人很少,几乎每人都可躺下睡觉。“毛泽东旧居”的讲解员说:“像你们这样千里迢迢来的队伍,很少了。你们不来,我们冷冷清清。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与我1965年参观时相比,故居的陈列有了一些变化:正门堂屋里原来陈列有神主牌位,已经没有了;房间也明显地修过了。门前屋后更是变化很大,原来的乡村小道变成了公路,门前池塘的对面,专门辟了照相的地盘和设施,出门通向晒坪上的路,与一条穿山小隧道相连,里面没有灯,借助洞口的亮光,可见路径。从隧道出去,山那边是很大的“职工宿舍”,再过去就是韶山陈列馆、商店、饭店等。陈列馆里,建国以后的各馆均封闭了,挂了一个“内部整修,暂不开放”的牌子,实际上是有些展览的内容要调整。据朱悦说,解放前的部分也作了更改,有些实物拿掉了,有些说明历史背景的实物增加了。照片3是我在毛泽东旧居前的留影,照片4是我与杨教、文自勗、朱悦,照片5是我与朱悦在韶山路边拍的。
那次会后,我与一些参会者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友谊,如朱悦、杨教,一直保持了书信往来。照片6是我与朱悦1992年在上海时拍的,照片7是我陪张先友(右1)参观上海的宋庆龄故居时与其负责人的合影,照片8是我2002年去武汉时与杨教在他家合影。
(2022-06-07,2022-8-7改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