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快乐,忽而今夏
(2018-05-09 13:58:46)分类: 杂谈 |
这姑娘拍照爱比剪刀手,这姑娘是社团“大姐大”,很多年后她可能还会是通讯社江湖上流传着的那个“传说姐”。我们平时都亲切地叫她“小梦雪”。嗯,名字就自带奶味——跟梦龙雪糕似的。这姑娘容易叫人嫉妒,作为通讯社的颜值担当同时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更厉害的还是一枚学霸。她大概是本社历史上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上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作者之一,唐小六很认真地翻阅了一遍校报档案,然后就震惊了:“赵梦雪”这个名字一共出现了25次——她总共发表了7篇消息稿、8篇通讯稿和10篇副刊美文,掐指算算稿费也上千了。这还不包括采访王新奎老校长的一篇1.5万字的长文。这些纪录等着晚生去追赶和超越,有难度,很具挑战。
以往通讯社小记者们写的人物通讯稿,有纪传体有编年体,正叙倒叙都有。这篇稿子却有些特别,用被采访对象已发表过的文字作为插叙和注脚,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从小梦雪的“魔力文字”中窥一斑而知全豹。
1
2014年的秋天,刚进通讯社的小梦雪很快就在文字上“崭露头角”。她在校报上发表的处女作是“校史征文”获奖作品:
学校虽然经历了“两落三起”的曲折办学历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一直延续至今。站在学校的这段历史前你会不禁感叹,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这正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特有的精神与品质……“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让我们沐浴知识的灵光,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同进步!——《看不见的情思》(2014.11.1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25期)
真是根正苗红的好青年呀。
一开始她跟着学长学姐跑新闻做采访,给人感觉是十分认真的“小学妹”,认真到会写邮件问学姐自己的稿子完成得怎么样。雨昕学姐的评价也很经典:“你的文字有感情,很富有弹性。”
比如:
我每夜数着红包里的丰厚收入,都会幻想着长大,长大是如此诱惑迷人,看上去好似有无限可能。所以,我总是深刻践行过年的所有习俗,放鞭炮时不忘许愿,吃饭时一定要吃两碗,桌上的鱼一定不能动,心里想着,无论变成什么样,都希望小小的自己,快点变成大人,步子更大,个头更高,可以去大人的世界看一看。然而等到真的到了十八岁,我才逐渐明白,所有的事都会在努力之后有个结果,唯有成长,就算你站在原地,它也会主动找上门来,无法抵抗。而真正长大之后,关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也没有答案。——《年的味道》(2015.3.1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30期)
在小梦雪心里其实是有答案的。大一进校时她的专业是“商务英语”,大二时则变成了“经济学”专业。说起从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转专业到国际经贸学院的缘由,并非是对本专业的不喜欢,而是割舍不下对数学的喜爱——在辅修数学的时候就连授课的刘静波老师都觉得这姑娘适合经济学。老师一句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经济学是致力于让人类生活更幸福的学科”就让小梦雪义无反顾地投向了经济学的怀抱,并且将此“金句”写在文书中,大四时成功申请到英国杜伦大学经济学(国际投资方向)的研究生。这姑娘说自己书还没读够,对热爱的专业心存敬畏之心,期望读完硕士再去读个博士。看,这这这是一头标准学霸啊——她坦言,读书的时候自己更像一个“正经人”,强迫严谨以纠正自己的性格缺陷。
要说有啥“缺陷”,作为她原来的直系学姐吴晓华一定比我们了解更多,并且知道她有多“不正经”。她俩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人,都是“行动派”,都爱《网球王子》,见到帅哥就犯花痴,也都有些神经大条,不然也不会一起在牡丹江开往北京的火车发车前一刻钟跑去做美甲,差点误了火车。小梦雪说晓华能给她“安全感”,晓华则万分荣幸地表示能认识这个“手冢国光的女人”真是太好了。她们俩互相吹捧起来真让人受不了。讲到底,循规蹈矩“标准外贸人”的发展路径不是她们的人生——进了学校就开始各种考证然后实习最好是“四大”最后拿个好OFFER——这样的人生也不差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通讯社就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我们社团的氛围很好,那是我期待的大学的样子,有诗有远方。”因此小梦雪写下了《故人无少年》:
看到朋友写给我的留言,“我不怕千山万水,只怕相顾无言。”我想,我不怕相顾无言,只怕当年只谈江山社稷,而今唯剩柴米油盐。在和同学的聊天话题只剩下有哪些资格证要考时,我开始觉得我的人生不能只是这样……当我开始特立独行时,才会知道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种精彩的活法。我会逐渐地从多角度来看待我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我会生活得像一个少年,一无所有,又拥有一切。我还会为了梦想坚持。钱会有的,投资失败也会有的,爱我的人会有的,伤我的心的人会有的,这个世界给我的喜欢厌恶困难善待,我都照单全收,哪怕是撞到了南墙,也可以笑着抬头,说一句,“我不过是年轻!”我希望在我少年时,所有关于青春的事,都是情怀,被狗吃了也是情怀,不适合拿来赚钱花。——《故人无少年》(2015.5.1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34期)
在晓华学姐拍摄的通讯社第一支微电影招新宣传中,第一个说出我们是有情怀的社团的人便是小梦雪。“有情怀”这三个字也最适合从小梦雪的嘴里说出来。
2
那年小梦雪成功转专业,跟吴小西成为了同班同学,她说看见吴小西就像看到了祖国,因为她的照顾很快便适应了新环境。同时,她俩分别竞选上了通讯社的采访部副部长和文编部副部长。吴小西对小梦雪的评价是:她是又呆又萌的“三秒自拍小公举”。嗯,就是那种在做采访间隙也能不忘自拍的,看到镜头自觉表情到位。其实,那两年间她还真做了不少采访,从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奖获得者到处长到校长,从智慧校园到学生艺术中心,从毕业典礼到新生开学典礼……一开始是晓华、雨昕、小鱼鳞带着她一起做,后来是她带着小海鸥们做。
她感触颇深的是大三时在“世界500强”埃森哲实习,她毫不畏惧与客户打交道。“在各种实习平台上锻炼,学习到某种技术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平时做了那么多采访,怎样做采访提纲,怎样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都让我受益匪浅。”
她感恩埃森哲的项目经理Frank,让她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付出在整个项目流程中所代表的意义,懂得如何为客户(甚至客户的客户)创造价值。
Frank评价这姑娘:“成熟中洋溢着青涩,聪慧而甜美,充满了文艺气质。”
文艺女青年说的就是小梦雪,文艺得让人印象深刻,文艺得令人发指,文艺得不要不要的:
奶油缠绕在味蕾上的时间是多久?短到几秒吗?遇见那个人的过程是多久?不超过10分钟。你会记住那块蛋糕的名字叫布朗尼多久?这辈子忘不掉吗?你还是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慌张吗?我现在讲起高中时候的暗恋经历,酸涩的心情都能串成段子,行云流水毫不忸怩。时间带走的只有情绪,带不走记忆,而感觉时时常新。——《赏味无限》(2015.11.1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45期)
3
在所有发表的文章里,小梦雪说自己最喜欢的是《青丝剪》:
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笑起来,黑色的刘海上下跃动的女孩。每每坐在理发店的旋转椅上总会想起她,她现在在哪呢?是和班主任当年训她时说的一样,在小城里结婚生子了吗?我很想告诉她,我现在留着和你当年一样的刘海,尽管这种发型已经不流行了。我很想告诉她,我当年,真的很羡慕你呢。——《青丝剪》(2015.11.3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46期)
她说她已能够与当年敏感、自卑又骄傲的自己坦然面对了。青春是值得一书再书的。我们也想说:“小梦雪,我们也很羡慕你呢!为什么在各方面都表现那么优秀、完美?!”很多人来到社团,离开社团,或者社团给于他们某种烙印,给予勇气、成长和蜕变,或者无功也无过,最后消失得了无痕迹。而梦雪呢,她不仅留下文字,在相册簿里留下了照片,也给这个社团一些定义,比如“情怀”和“气质”,也给晚生以示范,留下奋斗逾越的目标。
在通讯社里待了四年,她是一个成功的记录者,身先士卒、使命担当的结果,就是她也无时不在被通讯社本身所记录。她自嘲胶原蛋白肉眼可见地消失了,也感叹能彻夜陪她聊天的人越来越少了要含泪珍惜呀:
我们从约好有钱一起去看你的演唱会到如今失了抢票的兴致,我们告别了家乡,四散了天涯。亲爱的周杰伦先生,值此,我喜欢你整十年,深深地喜欢了你十年。但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决定要和你说再见了,和现在的周爸爸说再见了,说好的幸福你都实现,而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迷恋的又不仅仅是周杰伦。如果没有周杰伦,我的青春再也没有那群人陪我一起走过。——《再见,周杰伦》(2016.5.3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55期)
4
唐小六说,这姑娘的未来无可限量。
半年以后她应该会在大不列颠翻开崭新的篇章。其实,这姑娘的洋溢着的幸福感根本是藏不住的。她的男朋友正在英国读书,人家可是奔着团圆去的啊太扎心太虐狗了。
书里说,每一段感情不是不深刻的,差的是刀子的最后一扭,差的是某一个时刻。我曾一直坚定,在我身边的人必须要很喜欢很喜欢才可以,但后来发现执念过的那些仰望和喜欢,背面却是一个个细节上的大失所望。而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彼此不能落后太多,陌生的交集不能太多。在太年轻的时候就对感情笃定叫人心虚,但我相信每个故事最终都会等来那个瞬间……未来那么明媚,那么长,总会有那么一刻回头看时发现一件事已经发生了:刀子的最后一扭,扭断了年少无知,穿骨刺出了一场余后人生的深情厚爱。——《如果没有遇见你》(原名《刀子的最后一扭》2016.10.3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61期)
把刀子拔出来,对于通讯社的小海鸥们,小梦雪其实也早已留下了肺腑之言:
“人之大四,其言也善。”只有到了大四,学生的身份正式进入倒计时,我才后知后觉地体会到我有多想抓住这最后的片刻欢愉,我有多想告诉曾经的自己,要她相信“现在是最好的时候”这句俗话。还未结束,就已经开始怀念的只有学生时代。也只有到了大四,我的视角才刚刚脱离了一个孩子,开始认真做有关未来的问卷。——《别丧,我们能赢》(2017.11.1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报》第79期)
是的,现在是最好的时候。趁你们还年轻,应该努力地疯狂地做梦、“搞事情”。采访、摄影、开微信脑洞的专题,在通讯社的大事记和历史上什么都可以留下,就是别留下太多的“遗憾”。那样,重逢可期,我们会相拥而泣,有啤酒也有小龙虾。
我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是小梦雪、吴小西们送晓华那一批学长学姐毕业,在浦江之首,那天的夕阳美景我能记一辈子。今天,轮到你们了,有一些淡淡的喜悦和忧伤,只想说一句:毕业快乐呵!忽而今夏了!
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