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比旅行更重要
(2017-06-03 16:47:09)分类: 杂谈 |
在中国历史上,纯粹的旅行家其实并不多。以我浅薄的阅历来看,孔夫子周游列国、司马迁漫游各地算得上是旅行家;法显与玄奘,西行求法,足迹遍布西域,也是旅行家。但他们往往还顶着更实至名归的美誉如“教育家”“史学家”“翻译家”“高僧”。及至《徐霞客游记》出现——徐弘祖算是没有争议的旅行家。殊不知,《徐霞客游记》其实是本地理名著,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及当代的“旅游攻略”,徐霞客走得也并不远,所涉行程不过五万公里,放在今日,多如牛毛的徒步者、骑行者、各色旅行者,似乎都能轻松挑战超越之。
有句话我们不该忽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贤大哲,都是读了万卷书,又行了万里路的。留下的也是书,还是极经典的“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往往会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仿佛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选题。其实这明明是1+1的必修项,丢下书本,只身上路的,未必能修炼成“旅行家”,更多的时候只是“流浪汉”。
在连续开设了两年的《阅读与旅行》选修课上,我一再强调“阅读”与“旅行”两者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惟有,读万卷书在先,行万里路方有感觉。在出发前宜作积累,在旅行中要有阅读,在归来后仍应读书和总结。与其脑袋空空,在路上走马观花,不如在浩瀚书海中阅读人生,况且全球化和信息化,早已将世界拉近到了你的面前。我常常感慨的不过是杨绛先生的那句话: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天堑变通途,你和目的地的物理距离通过现代交通工具越来越容易解决了,但你和目的地的文化距离真的有你想象的那么近吗?
每年暑假,不少朋友会向我咨询西藏旅游的注意事项,却鲜有人问,读哪些书籍有助于了解西藏。我应该会推荐这些:《走近藏传佛教》《西藏与西藏人》《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西藏生死书》《西藏一年》《艽野尘梦》《藏传佛教绘画史》《喇嘛王国的覆灭》《统一与分裂》。
也有一些朋友在我去了两回印度之后,对这个“神奇”的国家产生好奇,我会推荐《大唐西域记》《万里无云》《印度与中国》《窥视印度》《佛陀》《印度史》《犍陀罗》和泰戈尔的诗,而不是简单的送两本LP旅行圣经。
确实,对一些朋友来说,比起旅行,读书是更花时间,更为枯燥的事情。然而,若不是有这些文化内功先行,所谓“做足功课”——你也不过感叹湛蓝天空,相异的世俗形态。你知其一,却不会知其二,爱憎喜恶全凭直观。
这样的旅行无所谓好与不好。是的,你那么会玩,以为走遍世界不过时间与金钱,哪在乎这么多智识的讲究呢?
更重要的是,更多的时候,你读的书看上去与旅行本身无关,却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了你的每一次旅行。读书孕育、培养、建构、巩固了你的“三观”,而恰恰是这“三观”最终决定了你以怎样的方式去看待世界,认识自己,以及决定着你会与哪些类聚群分的人们一起同行。
2017/4/23
前一篇:杨树浦和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