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幻的消逝

(2012-12-02 15:25:07)
标签:

柴静

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奇幻的消逝

小说自身的逻辑

杂谈

分类: 杂谈

    柴静专访李安,为什么不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拍电影为什么不拍自己擅长的题材,而是拍一部被誉为绝难拍成电影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孩、动物、水,这三样已经是电影界公认最难拍的题材,这还不够,还挑战尝试3D拍摄?
    李安回答,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拍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的过程中会发觉自己的未知。李安的心里有卧虎,萨松那句“猛虎在细嗅蔷薇”因此又流行了起来。制造奇幻的人,在心里相信奇幻的存在。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底的奇幻色彩黯淡了,大家普遍认为是“想象力”越来越枯竭——我有个观点,倒不是想象力在枯萎,而是围绕在它周边的一些必要条件在消逝。

奇幻的消逝
    首当其冲的是我们懒惰的习惯。灵感并非艺术家们所独有,我们每天也许都会在脑袋中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可我们并不当一回事。而作家成其为作家,画家成其为画家,或许只是他们更擅长捕捉心底的奇幻灵感并把它变成可触摸的“现实”。理论上,每个人都是出色的“作家”、“画家”——但是他们至今还没写过一篇小说、画过一幅画。奇幻没有消逝,消失的只是转瞬的灵感。
    有一日在看完韩国影片《建筑学概论》后,我得到了特别的启发,意识到应该写些什么。第二天上班的间隙我就在草稿纸上构思小说的结构,晚上回到家立即付诸行动。在看完韩国电影的28小时后,我构思并完成了一篇一万字的小说。我太清楚倘若懒懒睡去后的结果,就是失去这篇小说,也失去一次练笔的机会。灵感有时并不挑选你在最闲适的时机里出现,她喜欢火上浇油在你最繁忙的那一刻出现。于是,我们习惯了与她擦身而过。
    其次,我们的社会似乎并不鼓励青年人、成年人有太多的奇幻思想。因为我们早就被“教育”要面对现实。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父亲教育孩子——不要对现实心存幻想,否则就会死掉。然而李安却用幻象为我们建构了电影中的奇妙世界。如你所知,电影是一种装置,造梦的机器。然而不可否认,有不少观众其实在观影的当下,心中潜意识一直在重复这样的观点:电影毕竟是电影,这个故事就是幻象,并不能当真。他们没能做到“移情”。对于心底的幻象终究是排斥的,对于心底的猛虎常常也是无视的。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的经历是再好不过的例子。在她的畅销小说问世之前,她只是个一贫如洗的单亲妈妈。当初她沉浸在自己的魔法世界中,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她、支持她的写作。她甚至被看成“怪人”——有多少人遇到过她的遭遇,当梦想照不进现实,是向现实妥协,还是坚持梦想?李安的成功背后,我们有没有看到他的坚持。在《卧虎藏龙》成功以前,他在美国有六年没有稳定的工作,而在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过程中,三、四年的煎熬,一度让他颓废地想要放弃。是仅仅制作成一部商业片,还是圆自己的白日梦境?我们在心中自有答案。
    还有一点,我们似乎忽略了奇幻世界拥有自身的逻辑。好的作品并不是作家、导演凭一己之力构思出来的。恰恰相反,作家、导演只是叙述的工具。我喜欢这样的比喻——一滴灵感的墨水滴入水中,自然而然地化开来。它是如何化开,形成怎样的画面,起初我们并不知晓,但它就是融在水中,漂亮地化开来了。于是小说如何向前推进演绎、电影如何收场其实与作者本人无关——奇幻世界早已存在。小说、电影都有属于自己的逻辑。
    这样的创作恐怕是最幸福的,因为一个梦或一个灵感,让我们想要写一篇小说、拍一部电影,但是故事如何发生发展,起初并不明朗,在伴随着奇幻的自我演绎中渐渐清晰,故事中的人物逐渐丰满,前因后果水到渠成。作者被“移情”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悲喜交加;读者也有了“移情”的效果,感同身受。
    奇幻本来就是一个世界。如果你不怀疑,如果你只活在某个安之若素的层面,奇幻既不会诞生,就不必谈怎么会消逝。可对于那些曾经在奇幻世界中生活过的人来说,消逝的奇幻,始终是人生的最大遗憾。


2012-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