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门票经济美国黄石公园国内旅游门票旅游景点杂谈 |
分类: 旅游 |
什么东西都在涨价,旅游景点“三年一调价”,这不也涨了起来?国内近半数5A景区门票已跨入“百元时代”。舆论那是骂声一片。我看到有评论说,我们这哪是什么旅游经济?差不多可以概括成“门票经济”了。一方面,很多旅游景点主要依赖于门票收入,这几乎成为了当地旅游收入中最重要或唯一的来源。提高门票价格,既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又是某些地方政府“懒政”之表现。另一方面,有些景点的涨价是习惯性思维,也有暴利之嫌。君不见,有些风景区上市公司高利润惊人,那简直“人傻钱多速来”——昭然若揭啊。
作为驴友,有时候我们很喜欢拿国外景点的价格来和国内作番对比。譬如莫高窟门票160元、九寨沟门票220元、黄山景区门票230元;美国黄石公园25美元(约人民币150元,且一张票可连续使用7天),卢浮宫门票10欧元(人民币不到100元),埃及金字塔60埃镑(人民币72元,学生半价30埃镑,你要知道那玩意可是站在吉萨高地三千多年啊)……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很显而易见的问题:国外著名景点折成人民币价格,远不及国内一些景点来得贵,可见国内旅游景点门票杀伤力有多大;其次有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是,国外景点的价格不能够简单折成人民币价格来比较,他们的价格制定相对于其国民的消费水平中的比重是何其之低,而那些景点的文化价值或历史价值又有何其之高?如此比较,我们国内的价格甚至可以说是高的离谱,高的让人愤怒了。
我听到有所谓的专家辩解道,国外的旅游收入比较多元,包括酒店、餐饮、购物等多方面,而我们这儿基本靠门票经济。敢情我听起来觉得,“这门票价格涨了不说,以后还要想办法从酒店、餐饮、购物上把消费者的皮再扒一层下来。”“他们确实以为像世博会这样的旅游经济就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吗?”真是不寒而栗。
我觉得很多症结都没说到点子上。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两套标准”作祟——该向国际接轨,该向国际看齐的时候,我们借口自己的国情;该与民让利,给老百姓一点文化欣赏和品味的时候,却说要跟国际接轨。这是让消费者真正不买账的地方。旅游景点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点。前者是大自然的赠与,凭什么向老百姓伸手要钱。我们看到国外很多风景区,游客所要耗费的主要是交通和时间成本,即千辛万苦去往目的地欣赏风景的必要成本。如果国家出于环境保护或提供相应服务,才能够象征性地收取费用;而人文历史景点,在国外很多收费也很低廉的。这些旅游景区为国有,国民人人有份,带有公益属性。怎么可以成为敛财的工具?
再往大一点说,很多真正的“旅游景点”是为全人类共有的,是所谓的“世界遗产”。(此世界遗产非彼争个名来只为逐利的“世界遗产”)“圈地运动”收费就是霸王行径——毫无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国内旅游景点反而变本加厉涨价牟利,不仅是“短视”的行为,也会促成消费者“急功近利”的旅游感观。中国人素来喜欢凑热闹,门票涨价虽然会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但火爆的景区人潮并不会有实质改变。相反,游客会认为,这样的景点一生只去一次便可,商家会认为,13亿人每人宰上一刀便可。那么旅游围城的双方就更趋向利益化和功利化。旅游,没有了文化,没有了深入体验(那么贵,哪敢长时间体验),就更容易变成表面的浮夸、喧嚣、躁动和泡沫。
我们还来不及培养现代旅游者的各种文化素养,也来不及把各种配套设施和服务加以完善,就迫不及待伸头一刀、缩首一刀。这一刀刀砍的不是老百姓的荷包,砍的是热爱旅游的人们对于国内旅游市场的信心。何况,在那些竭泽而渔的景点中,有多少能物有所值?又有多少只能算是虚假的建构?
真正的旅游,是无法与文化分离的,甚至无法与某些城市历史割裂。在假古董、假景点的泛滥、包围之中,我不仅闻到一股令人恶心的“铜臭味”,又为那些倒下的真古董、真景观扼腕叹息。看看如今拔地而起的新兴建筑和地标,他们能保留多少年?我们拆掉一些景观和文物,掠夺性地改变一处生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前人与后人。
在我觉得,中国有两类傻人,一类是古人,他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竟然没料到后人会毁得那般彻底,那心心念念当个宝贝保护传了几百年的“景观”到底价值几何?还有一类傻人便是今人,放着大好河山没怎么保护,见到几个发财的机会便红了双眼圈起某几块地来。想来就似三亚那“天涯海角”,原是个天然海滩,被人承包收起五毛门票,今天居然也荣登头衔挂几个A的景点来了。傻子数着口袋里的钱,看着无数的傻子在一块破石头前排队拍照。
老外看不懂,他们没兴趣知道也不关心到底哪类傻子是真的愚蠢。他们只会笼统觉得中国人真的是Fucking的不可理喻。
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