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我们如何旅行

标签:
旅游市场旅游陷阱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理性旅游 |
分类: 旅游 |
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像我这样热爱旅行的人,经常会有朋友问我,十多年跑下来难道就没吃过亏、遇上什么惊心动魄的险情吗?答案是肯定的,还真遇上过不少事儿。譬如在陕西的骊山上,我也烧过一百多块钱的“香”,在海南岛见识过“负成本团”导演的“扫兴事”,在西双版纳被出租车司机带去所谓的“傣族家访”,在西藏阿里因为“坐地起价”拍案而起,在开罗城的游行骚乱中躲避“催泪瓦斯”的袭击……这些也都被我看作是旅行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规避之,权当是经验的积累增长,吃一堑也能长一智,逐渐让我总结出现今旅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写下来与诸君分享。
1,旅游有陷阱,游客需谨慎。昨天的东方直播室正好也聊到了这个话题——现在的旅游市场上的确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陷进,例如:旅游景区内高价卖假货,商家和旅行社利益往来密切,导游拿回扣等等。这并非国内旅游所独有,哪怕是出境在外也容易遇到。像埃及金字塔前的骆驼商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都“臭名昭著”的,“ONE刀啦的吆喝”切不可信,印度的旅游从业者也会拿外国游客开宰、出租车司机绕道等等。所以对游客来说,无论是自助游还是跟团游,都应当对旅游目的地做一些功课,增进些了解。现代社会通讯发达,各种旅游陷阱在网上也常有提及,如三亚的“宰客门”被曝光,去三亚旅游的就尽量避开。要知道三亚事件绝非偶然,这种“短视”作风由来已久。游客完全可以不去那里消费,不去宠它、惯它的“坏毛病”。而一旦自己遇上了这类事情,也不应自认倒霉,该维权维权,该曝光曝光,让整个旅游市场在阳光底下接受监督。
2,游客应理性,莫贪小便宜。很多旅行社的报价过低,游客应当重视警惕——很有可能掉进“零负团队”。这种恶性竞争对市场的危害巨大。2007年我跟团去海南时就初见端倪,要知道,任何一个商家都不愿意做赔本买卖,旅行社也不例外。低于成本的运营,利润一定会想办法从游客身上再捞回来。于是增加购物点、自费项目那是不在话下的。“人头费”、“回扣”,甚至近乎“强迫消费”你能怪导游吗?他们也得生存,旅行社也都给他们定下了指标。我甚至见过导游和随团司机因为“分赃不均”在带团时公开翻脸,双双抛下游客的情形。一位在四川从事旅游业的朋友也对我说,现在很多去九寨沟的旅游团都是“负成本”团队,你要参团,就要做好另掏腰包的准备,比如说最低消费得500,你是逃不掉的。要是你不跟团,到了景区,很多虚高的价格你压不下来,最后的花费与跟团也差不多。因此“一分价钱一分货”有时候也适用于旅行,天上不会掉馅饼,切莫贪图小便宜。很多游客正是不理性或一时冲动,就因小失大了。这也是我后来再也没有选择跟团旅行的原因之一。被牵着鼻子旅行不说,还很容易因为个中猫腻而“扫兴”,索性全交给自己来打点一切好了。
3,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哪个更好?这其实原本是没有可比性的问题。但我从一个例子说明,耐人寻味。前不久我发了一则国内外旅游门票价格对比的微博引得不少爱好旅游的朋友热议。“埃及吉萨金字塔的门票合人民币不过80元,这可是4000年的人类文明古迹,看看国内,就连辰山植物园门票都要60元。那些一二百的景点数不胜数;国外很多景点不收费,例如巴基斯坦最大的费萨尔清真寺就向全世界游客免费开放,但看看我们这儿少林寺呢?您说到底是国外旅游便宜呢还是国内旅游有些坑爹的贵啊?”
我认为,抛开汇率和交通成本等因素看,大多数人是倾向于国外旅游的。我们这儿的门票确实贵了些。最近几年,我宁可选择跑去国外旅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国外景点的价格比国内要合理些。譬如自然景观,大都是不收钱的,因为它属于全人类共有;文明遗迹或人文景观通常也都按当地的实际消费能力来定价格,收费有讲究,也更多的用于景区的维护,各种服务业相对规范。反观我们国家,旅游市场上良莠不齐,很多门票价格虚高,大景区里套小景区,收了一遍门票还要管你收第二笔、第三笔小门票钱。还有很多不合理、不规范的收费项目。因为“一切向钱看”而使商业浸润严重,让游客在旅行时觉得“步步惊心”。一圈玩下来,不明不白就花了很多冤枉钱。
因此,我觉得在国内旅游时不可过于“迷信”那些4A、5A级的风景区。我们要辩证地将其一分为二来看。有些规范的景区,花钱倒也值得,还有一些名不副实的,我们就不要去。甚至应该用舆论砸掉其几个“A”的牌子,必须要求整改。我们还应该关注旅行的过程和旅行本身,跑一些还未设立“风景区”概念的地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旅行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真正值得游客去欣赏的地方。
说了那么多,我不得不补充一下我的两个观点:
第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市场这块蛋糕很大,现在生活条件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改善,出去旅行的人也多了,但中国的旅游市场并不成熟、不规范。这就是为什么会存在各种旅游陷阱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把旅游业看作是挣钱的唯一方法,是发展GDP、脱贫致富的手段。因此,旅游市场亟待各方面来监督和改善。
中国的旅游发展模式,也有很多“急功近利”的毛病,真该好好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旅游并不只存于当下,也应留点给子孙后代。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管理的力度,对于媒体曝光的那些“畸形市场”出一两记重拳、组合拳。
第二,中国的旅游者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游客必须从自身的角度思考、去审视、甚至反省自己在旅游时的行为和形象。正如上文所述,有些旅游市场的毛病是被游客“惯”出来的。游客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也会对某些原生态的“围城”带来冲击。甚至当我们出国旅行时,不仅仅要承担游客的身份,还肩负“中国形象”的责任。
游客应有文化自觉,要理性务实,抛掉一些陋习。旅行,说到底是身心的旅行。并不是“到此一游”和“买一大堆纪念品”就完事了。也并不是简单的“从你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瞧一瞧。我更看重领悟和收获——即作为文化的个体,在不同的文化中进行交流、碰撞和融合。在大自然和多元文化的作用下,重新找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旅行,把很多美好带进我们的生命历程和回忆中,也理应由你将一些美好传递给世界,反馈于他人。
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