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花儿

(2012-04-02 16:23:19)
标签:

爱丽丝

顾村

那些花儿

校园

桃花

杂谈

分类: 旅游

  一天早上乘公交车路过单位后门那会儿,隔着校园的栅栏看到一抹亮丽的色彩透了出来,顿时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校园一隅的桃花开了,她开在校园的角落里,有点冷清,遂无人过问。
  放下公文包,我提着相机便出了办公室。于我而言,摄影是讲究“敏锐嗅觉”、讲究时机的。在手头并没有特别急切的活时,出门记录一下校园的春色也是我职业和工作的一部分。清晨的阳光难得,天空澄净蔚蓝,桃花争艳,怎能错过?
  那些花儿就开在学生食堂的后面,由于不在前往教学部门的必经之路上,便被人忽视了。那儿是校园大人工湖隔离开的一个“自然段”,环成一个小湖。浓密的杨柳树下有条环湖小径,还有些空置的长凳,因为偏僻并无人迹,以至于凳子上积了些灰尘。桃花夹在柳树间,开了大半,也有些含苞吐蕊,有红的、有白的,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煞是好看。我不禁感叹,这又是一片“爱丽丝仙境”啊!
  我在这校园里已是第七个年头,几乎每年都会发现一两处令人欣喜的好去处。很多学生,甚至这学校的“老教师”、“老人”们在这待了好些年依然不能说是熟悉校园的。他们在看了我们整理的“校园人文景观”,还有我拍的一些“曲径通幽”、“飞鸟白鹭”的照片后,经常感叹“这真的是我们的校园吗?”“这是哪儿?我从来没有去过!”“原来我们的校园那么美丽!”这恰是应了那句老话,“生活中其实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传了几张图片上网,有些毕业的学生在微博上留言说,“当年真的不爱它,现在却看一次就想赞美一次它。只是身体的每一次回归都不如心灵的某一次穿越来的震撼。”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知觉就失去了欣赏美的眼睛。午饭时正好与几个同事聊起这桩发现,惹得午餐后便要散步去寻一寻这“传说”中的“爱丽丝仙境”。“这里的桃花一点不比桃花节上的逊色。”大家赞不绝口,“这里几乎没有人来,花儿简直是孤芳自赏。”“还有行政楼前的山茶花也盛开了,非常热烈,以前竟未曾留意到她们。”
  我说,有时候我们中国人真的挺幽默,很可笑。说到春天来了要赏花,便挤到人山人海的顾村公园赏樱花,去南汇看桃花,去婺源看油菜花。这架势实在是有点“人来疯”。越出名越要去。其实身边赏花的去处挺多的,还有些现成的。我们小区里的也有随风飘舞的樱花,大学城乃至市郊也有很多颇具规模的油菜花。同事说,双休日就带自家的小孩来校园里欣赏桃花。
  我以为,理性和诗意的生活是必须的。这不仅要求我们用善于发现美的双眼去过日子,还要用心去过好日子。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容易“丢三落四”——经常“大脑被劫持”。我们太习惯“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以为需要欣赏花儿的时候,按图索骥“点套餐”便得了——于是统统涌向那些公园。
  这也拜我们的发展模式所赐。我记得小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可以看花鸟鱼虫的地方有很多,就在身边,就与人类社会共存。随着城市现代化拔地而起,绿化没了,自然远了——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可不舒服,再配套上那些绿化,新圈起几个公园来。到处不都是这样吗?先建设,少不了破坏,然后成了气候再回来谈环保。
  现代旅游业在中国,很多地方也是这样的思路。某个地方的风景好,游人来得多,有商机,就把那里圈成景区,收起门票来。其实,沿途的风景未必不如所谓的“核心景区”。有时驴友跑过发现个把美丽的地方,我自私地以为不宜大肆宣传,否则不多时,那片净土指不定又会被“圈”起来了。
  我们的快节奏是双刃剑。在追求速度、效率的同时也不小心扔掉了诗意。我与同事谈到,当你在乘坐高铁、动车的时候,你的眼睛跟得上窗外快速驶过的风景吗?如果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究竟重视最终的目的地,还是更在乎沿途的风景呢?我是倾向于后者的。我说,你们过去有没有乘坐慢车看窗外风景悠悠的经历?有没有过拿一蔸向日葵剥葵瓜子嗑的经历?有没有在陌生城市站台上吃盒饭的经历?有没有因为列车晚点或故障与旅人或朋友一起吹牛聊天不记时光的回忆……
  我们舍近求远、逐末舍本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不证自明的常态。于是我们才变成了“陀螺”,人际关系也容易紧张,甚至把自己累到身心俱疲。
  春天有春天的主题——那些花儿已经绽放。趁阳光正好,是不是该去活动活动?未必要去翻顾村公园的围栏,数一数人头。就在你每天活动的区域里也会有新的发现罢。
  我的生活中,总有几个属于完全自我的“爱丽丝仙境”。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你问我能不能带你去发现“爱丽丝仙境”?我想我不能告诉你,你不妨自己去寻一寻。


2012-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