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
(2011-12-16 11:17:50)
标签:
假象真相白鹭环境珍稀 |
分类: 杂谈 |
一日同事S君跑来我这说在校园里看见一大鸟,还向我比划。“恩恩”我一边点头,一边告诉他很可能是某种鸟类。因为据我观测,在我们校园内的野生珍稀鸟类数目不下20余种。有时候我也会拿着摄影器材在校园里拍鸟,被几个关系很好的学生戏谑为“鸟王”。这其中拍摄最多的当属白鹭。一则是因为白鹭体型较大,长焦器材容易捕捉,二则是因为白鹭体态俊美,本就是摄影爱好者的摄影题材。S君一边看我拍摄的白鹭和其它珍稀鸟类的照片,一边感叹,“看来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越来越好了,吸引了那么多野生鸟禽来此栖息繁衍啊。”
我却对S君坦言,“此乃假象”。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生态环境好了,所以鸟儿多了,这是个孤立、片面、又主观的猜测。据我观察,白鹭最早出现在学校里是在四年前。如你所知,我们学校地处松江新城,原本松江新城就地处郊县,有大量的肥沃土地。距新城不远的洞泾、泗泾等地还有大片水田、农田。事实上,偶尔光顾我校的白鹭其实是从那边飞来的。几年前,每当春秋时节乘坐轻轨往返松江与市区的时候,都可以透过车窗看见大批白鹭。白鹭的品种还不止一种:有一种黄嘴小白鹭,常常几十只成群结队出没,它们喜食农田中的害虫;而体态较大的一种白鹭则捕食池塘里的鱼虾为生。两、三年前曾有一批50只左右的黄嘴小白鹭在我们学校草坪上度过一整个夏天,但那年秋天它们去了南方越冬后就再不曾回来我们学校。
我对S君说,你觉得松江新城这两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他说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原先在办公室就能看到的佘山都被新建筑一一遮掩了。对了,可能这才是真相——洞泾、泗泾等地已经不再是白鹭等鸟类的天堂了。大型社区、经济适用房,人类活动的驱使,那里的荒地越来越少,那里的水田、沼泽越来越少。你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学校里的白鹭数量的增加,与这其中的关联。当新城周边有大量绿地良田的时候,白鹭是不屑来校园里觅食的,只有当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时,它们中的一些才不得不来到校园湿地中。十年前校园的一隅是湿地,现在仍旧是湿地,其湿地的功能没有改变,你不能说它的环境是改善了多少。但从大局来讲,周边环境在恶化,反而凸显学校环境优越。
今天又阅读到一则新闻——《时隔91年,铁爪鹀“再现”上海》,其中谈到“沪上鸟类记录越来越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又会是,啊哈,我们城市的环境变好了,所以珍贵鸟类又出现了。但真相可能是什么?有可能是躲避冷空气来此过冬,有可能是鸟类迁徙过程中的“迷鸟”,也有可能是以前观测条件差,现在观测条件好才捕捉到的。新闻更重要的结论是:近10年来,上海增加的新鸟记录有50多种,这与现在观察鸟类的人数有所增加、范围有所扩大有关,比如,原来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人可能只有5—10人,但现在爱好者、观鸟人在增加,观测记录鸟的范围不仅包括水鸟也有林鸟等,所以,鸟类的记录也越来越多。
而我在思考的问题是,这是不是可以看成是类似于学校里出现白鹭的情况一般的解释呢。也许是因为周边有些地区的环境的快速恶化,反而成就了我们这片“保护林”呢?曾经有专家介绍过,丹顶鹤在飞越城市上空时摔死了,解剖发现其胃里没有任何食物——各个地方都在忙于征地发展地产,迫使越冬候鸟在飞越茫茫万里的过程中,竟无处落脚和觅食,最终饿死在长途飞行中。
假象总是那么安慰人,或者鼓舞人心。去他妈的环境越来越优了。我只知道在那么多年的改善中,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厉害了,那么多主要城市都变成了灰霾的城市;那么多的土地都被征用建设成了高楼。真正有多少人会关心与我们同处在一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甚至会有很多人觉得,白鹭多了少了,白鳍豚灭绝了江豚也差不多了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全球生态系统正在经历的浩劫最终又会把人类带向何方?谁能知道真相。真相总是那么残忍!
每当在校园里见到白鹭,甚至在冬日的校园里,看见应该逃往南方过冬的白鹭,在学校里变成了“留鸟”,我心中既悲又喜。悲的是你和你的同伴有多少能够有能力成功飞向南方,不饿死在路上,不死在贪婪的人类的手上;喜的是起码我们这里还有鱼,还有你充沛的食物来源。第二年,又发现白鹭数量增加,又发现新的某种珍稀鸟类,我心里又很是宽慰。可是,我在想。会不会等到新城以及周围都被高楼大厦围剿后,我们这片“伊甸园”也就只能这样了。往来迁徙的鸟类被阻隔了,甚至根本就到不了这里。到那时,鸟类数量从增长又将改为下降。会不会有人惊呼:啊呀!学校的生态环境在变恶劣了!
那时候,我还能否淡定地指出,“不、不、不,那只是假象!”
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