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六小说 |
朋友咨询我,想在我工作所在的大学城开面馆。
大学城一共有七所大学组成,拥有超过六万师生的消费市场。朋友认为,“民以食为天”,开一家别有特色的面馆应该会有相当的效益。我在大学城里工作已有好几年了,朋友早就拜托我做些相关的调研,他手里有了些闲钱,在大学城里开面馆的念头也不算是一时冲动,惟独一点欠缺,那就是经验。朋友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但对于经商,我总觉得还欠火候。我给朋友说了一个故事。
我所在的这所大学在大学城中占据着相当不错的地理位置。校园后门正对着川流不息的学生街。街衢两旁是近些年为满足因扩招日益增长的大学生住宿问题而新建的几个学生社区。大片大片的集体宿舍坐落有序,一爿一爿的商铺便应运而生。学校食堂的设计还是早些年的,容量上已经无法满足大批的在校生了。于是学生街上——几所高校共有的一片区域——建造了一个规模不算小的“美食城”。说是“美食城”委实有些牵强,一楼打通成一个食堂似的大厅,因为租金尚且低廉,租期灵活,店面小而经济,各类排挡似的伙房汇集其中。这片指定区域算是有些模仿城市商场某些“大食代”广场经营模式,各种小吃的铺位琳琅满目:美味盖浇饭,馄饨铺,兰州牛肉拉面,宋记营养煨汤,大长今韩国料理,武夷山飘香,重庆火锅,四川麻辣烫,大碗泡饭王,镇江锅盖面,鼎旺小吃,巴西烤肉,新疆大盘鸡,金山城美食等等招牌的摊头大概三十家有余,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二层则建有健身房,服饰店,电玩所,桌球房与保龄球馆。当然,除此外还有空余的店面,依然是租给了开饭店的,租金比楼下的简铺要贵之许多,但店面正式、干净更兼设雅座若干,大桌可拼凑,常派有庆生、同乡会或毕业散伙饭的用场。这些店的老板投入也比较巨大,十多万恐怕是不在话下的:玛妈咪亚西餐馆,甜蜜蜜西品店,东北人家,湘菜馆,图门烧烤等等,消费则比之楼下也要高出一截。学生街上还有若干理发店、服饰店、奶茶铺、书报亭、便利店、花店、水果铺子、复印摊等等。除了我介绍的这些,剩下的不是别的,依然是小餐馆。
要说这么多餐馆的生意如何,其实看上去总是很热闹的。不过,每个学期过后,总有商家卷了铺盖不再回来。论价格,餐馆总不比学校食堂,论食品安全状况,大排档的也不能使人放一百个心。学校里上点年级的老师决不会上那儿吃饭去的,嫌脏、油污重,不卫生。大排档常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铺子的招牌一年一换或一年两换,前店主走了,后店主接着,做生意的仍络绎不绝。二楼的“老字号”也不多,易手的速度却也不比楼下的排挡慢多少。十家餐馆,盈利的是两三所,保本的两三家,余下的多半是亏本。吃饭的时候,常与同事朋友探讨,为何顾客临门频繁,那么多餐馆仍免不了“朝代更替”。想来,与特殊的经营时间大有关系。大学城如同孤岛,偏于城郊一隅,寒暑两假人走城空。经营者不得不细作效率功课,9个月的营生里要做足一年12个月的份额,不然,表面上的生意兴隆往往抵不住那三个月的消闲。学生用餐时间大多比较固定,城里城外两个世界,很少通来往。白天光景总是门庭冷落得很。尽管如此,各式各样的餐馆仍是前赴后继。那么多家来去匆匆的饭馆,我只记得下一两家,大抵是因为那里的美食,只有一家很别致的,还让我印象深刻。
去年“大食代”的二楼开了一家面馆,位置很好,正位于二楼楼梯口,还有简易的阳台,招牌很大,叫孙记面吧。大学城里吃得多了,越发不屑于去吃排挡,那里的盖浇饭油腻太重,速冻馄饨不新鲜,兰州拉面见不着几片牛肉,煨汤罐子脏兮兮,说是韩国料理的其实就是石锅里胡搅些豆芽菜,飘香阁的吃了就拉肚子,火锅麻辣烫本来就是些冰箱里的脏东西,权当是增加大肠杆菌增强自身免疫力。看见厨师们那身从来不洗的袍子,便要望而却步的。好吧,既然新开了一家面馆,我和同事总要去尝尝鲜,因为除了食堂,如你所知道,其实吃饭的选择余地很小。
面馆有所与众不同。装潢上没少花功夫,座椅都是喜红色的沙发,桌子则是木结构的四方桌,馆子中间的位置由两桌拼成长方型,一侧临阳台则是雅座,日光好的时候可以晒阳。另一侧是讲究的吧台,往里甚至可以观见厨师的活动。馆子的墙壁粉刷成淡黄色,一上二楼就能看见这个亮堂堂的地方。顾客一走进去便会受到热情的招呼——所有的服务生都会齐声说“欢迎光临”。说服务生其实都是些小妹,红T恤外围一个黑色吊带的围裙,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面馆里总放些新近流行的歌曲,可见老板娘有些品位。说是老板娘也很奇怪,因为没有老板,准确说她是女老板,可全不在意。年纪与我们相仿,三十岁不到,依稀青春正茂的年华。老板娘是最热情的,比之她手下的伙计更热情。她不围兜,衣着干净,眼睛很大很亮,头发束着,脸圆,算不上很漂亮,但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比其它饭馆要好上许多。
客人坐定后,她有时是亲自来递上菜单的。主食、副食都是很价廉物美的。招牌面是肉燥拌面,七块钱。面与料是分开的,面先煮开,捞出盛盘,肉料在另一口锅中炒熟作浇头,摆葱花呈上。乍看来与其它面馆别无二样,吃过面后便觉得店主的用心。食物新鲜,口感爽快,肉汤用猪骨熬成。菜式齐全,也有小炒、冷盆,价格都在学生接受范围。唯一的缺憾是,既然店主是用心作食坊,必要花费时间,在客人多的情况下,上菜速度便快不起来。关于抱怨,老板娘总是热心陪着笑,“来了来了……马上给您催……”临走结帐时便也看出她的豪爽,一顿啤酒佐菜、煲饭捞面花消三十七八块的,她只收三十五,若是四十元出头了,只取那整数,零头全消。于是一回生二回熟的,有了不少回头客。
去的次数多了,我们与老板娘熟稔起来,常常聊些乱七八糟的,也对她有了些了解。老板娘原先在大学城以外的别处开饭店,生意一直不好,亏了万把块钱来到这里“第二次创业”。她干劲十足,期望着能在大学城里扎稳脚跟。我们也毫不吝啬地夸奖她这儿的美食。她很是发自肺腑地说,她开面馆做的是良心面,原料采购都颇费心思,做工细致也有严格的要求,卫生状况和服务态度是她的立身之本,讲诚信讲质量才会有好的声誉。我们也主动帮着老板娘发点宣传单,希望孙记面吧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老板娘也坦言,大学城的租金是一年一涨,再加上物价的不断升高,老实说,她每天挣的都不算多。这个我们也能体会,菜单上的价格太优惠便是症结所在,一个上档次的面馆价格和一楼排挡差不多了,哪有不亏的道理。提价吧,又怕失了顾客。虽然我们常常去捧场,但毕竟不是把那里当作食堂,吃过几轮以后,主要的菜式也都有了回味。
面吧总是净得一尘不染似的,飘着轻柔的音乐,像是沙漠里的绿洲,也是这大学城里的一抹亮色。吃过了那里,再吃别家的面食就失了口味。不过学生们也未必都往异类这儿来,午餐或夜市的时候,还是大排挡前人头攒动,分外热络。树大招风,猪壮倒霉,面吧也容易成为同行业里遭白眼最多的“公敌”。于是不知是劫数是晦气,晚上“孙记面吧”给人砸了门面,据说是入室盗窃,也没窃走什么,结果毁了不少锅碗瓢盆。“良心面”毁于那些没良心的。我们见了老板娘只好安慰她几句,隔壁有一屋菜馆蒙受过更大的损失,一场大火差点把它付之一炬。大学城论坛上还贴了几张消防队员灭火的照片,就是我的一个学生当时给拍下的。失火的原因么,大家都说是厨房不慎,引来的祝融,反正谁也不关心原因,不了了之。排挡的生意仍旧火的没有道理,人家是小地方小本经营,一个破铺子,挂着油污的风扇呼啦啦地在那儿吹。面吧翻新好以后,生意却渐渐淡了下来。
美食还是那些美食,服务还是那些服务,价格也还是原来的价格,老板娘还是那个热情的老板娘。什么都没变,可什么似乎又都变了。寒冷的冬天来了,商铺都赶在学生放假之前撤了个精光。来年春天的时候,再来到二楼,却发现原来的面吧换了主人,经营的项目里也没有那道“良心面”了。
打那以后,我几乎都在食堂里用膳,不再去那条学生街上凑合了。我也不知道又有多少小饭馆开门营业了,多少小商铺换了主人。那些商家在我的记忆里变得逐渐模糊,只有“孙记面吧”。许是那样的店家不常能见着了,我便存在心里,久久不能忘却!
大学城一共有七所大学组成,拥有超过六万师生的消费市场。朋友认为,“民以食为天”,开一家别有特色的面馆应该会有相当的效益。我在大学城里工作已有好几年了,朋友早就拜托我做些相关的调研,他手里有了些闲钱,在大学城里开面馆的念头也不算是一时冲动,惟独一点欠缺,那就是经验。朋友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但对于经商,我总觉得还欠火候。我给朋友说了一个故事。
我所在的这所大学在大学城中占据着相当不错的地理位置。校园后门正对着川流不息的学生街。街衢两旁是近些年为满足因扩招日益增长的大学生住宿问题而新建的几个学生社区。大片大片的集体宿舍坐落有序,一爿一爿的商铺便应运而生。学校食堂的设计还是早些年的,容量上已经无法满足大批的在校生了。于是学生街上——几所高校共有的一片区域——建造了一个规模不算小的“美食城”。说是“美食城”委实有些牵强,一楼打通成一个食堂似的大厅,因为租金尚且低廉,租期灵活,店面小而经济,各类排挡似的伙房汇集其中。这片指定区域算是有些模仿城市商场某些“大食代”广场经营模式,各种小吃的铺位琳琅满目:美味盖浇饭,馄饨铺,兰州牛肉拉面,宋记营养煨汤,大长今韩国料理,武夷山飘香,重庆火锅,四川麻辣烫,大碗泡饭王,镇江锅盖面,鼎旺小吃,巴西烤肉,新疆大盘鸡,金山城美食等等招牌的摊头大概三十家有余,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二层则建有健身房,服饰店,电玩所,桌球房与保龄球馆。当然,除此外还有空余的店面,依然是租给了开饭店的,租金比楼下的简铺要贵之许多,但店面正式、干净更兼设雅座若干,大桌可拼凑,常派有庆生、同乡会或毕业散伙饭的用场。这些店的老板投入也比较巨大,十多万恐怕是不在话下的:玛妈咪亚西餐馆,甜蜜蜜西品店,东北人家,湘菜馆,图门烧烤等等,消费则比之楼下也要高出一截。学生街上还有若干理发店、服饰店、奶茶铺、书报亭、便利店、花店、水果铺子、复印摊等等。除了我介绍的这些,剩下的不是别的,依然是小餐馆。
要说这么多餐馆的生意如何,其实看上去总是很热闹的。不过,每个学期过后,总有商家卷了铺盖不再回来。论价格,餐馆总不比学校食堂,论食品安全状况,大排档的也不能使人放一百个心。学校里上点年级的老师决不会上那儿吃饭去的,嫌脏、油污重,不卫生。大排档常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铺子的招牌一年一换或一年两换,前店主走了,后店主接着,做生意的仍络绎不绝。二楼的“老字号”也不多,易手的速度却也不比楼下的排挡慢多少。十家餐馆,盈利的是两三所,保本的两三家,余下的多半是亏本。吃饭的时候,常与同事朋友探讨,为何顾客临门频繁,那么多餐馆仍免不了“朝代更替”。想来,与特殊的经营时间大有关系。大学城如同孤岛,偏于城郊一隅,寒暑两假人走城空。经营者不得不细作效率功课,9个月的营生里要做足一年12个月的份额,不然,表面上的生意兴隆往往抵不住那三个月的消闲。学生用餐时间大多比较固定,城里城外两个世界,很少通来往。白天光景总是门庭冷落得很。尽管如此,各式各样的餐馆仍是前赴后继。那么多家来去匆匆的饭馆,我只记得下一两家,大抵是因为那里的美食,只有一家很别致的,还让我印象深刻。
去年“大食代”的二楼开了一家面馆,位置很好,正位于二楼楼梯口,还有简易的阳台,招牌很大,叫孙记面吧。大学城里吃得多了,越发不屑于去吃排挡,那里的盖浇饭油腻太重,速冻馄饨不新鲜,兰州拉面见不着几片牛肉,煨汤罐子脏兮兮,说是韩国料理的其实就是石锅里胡搅些豆芽菜,飘香阁的吃了就拉肚子,火锅麻辣烫本来就是些冰箱里的脏东西,权当是增加大肠杆菌增强自身免疫力。看见厨师们那身从来不洗的袍子,便要望而却步的。好吧,既然新开了一家面馆,我和同事总要去尝尝鲜,因为除了食堂,如你所知道,其实吃饭的选择余地很小。
面馆有所与众不同。装潢上没少花功夫,座椅都是喜红色的沙发,桌子则是木结构的四方桌,馆子中间的位置由两桌拼成长方型,一侧临阳台则是雅座,日光好的时候可以晒阳。另一侧是讲究的吧台,往里甚至可以观见厨师的活动。馆子的墙壁粉刷成淡黄色,一上二楼就能看见这个亮堂堂的地方。顾客一走进去便会受到热情的招呼——所有的服务生都会齐声说“欢迎光临”。说服务生其实都是些小妹,红T恤外围一个黑色吊带的围裙,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面馆里总放些新近流行的歌曲,可见老板娘有些品位。说是老板娘也很奇怪,因为没有老板,准确说她是女老板,可全不在意。年纪与我们相仿,三十岁不到,依稀青春正茂的年华。老板娘是最热情的,比之她手下的伙计更热情。她不围兜,衣着干净,眼睛很大很亮,头发束着,脸圆,算不上很漂亮,但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比其它饭馆要好上许多。
客人坐定后,她有时是亲自来递上菜单的。主食、副食都是很价廉物美的。招牌面是肉燥拌面,七块钱。面与料是分开的,面先煮开,捞出盛盘,肉料在另一口锅中炒熟作浇头,摆葱花呈上。乍看来与其它面馆别无二样,吃过面后便觉得店主的用心。食物新鲜,口感爽快,肉汤用猪骨熬成。菜式齐全,也有小炒、冷盆,价格都在学生接受范围。唯一的缺憾是,既然店主是用心作食坊,必要花费时间,在客人多的情况下,上菜速度便快不起来。关于抱怨,老板娘总是热心陪着笑,“来了来了……马上给您催……”临走结帐时便也看出她的豪爽,一顿啤酒佐菜、煲饭捞面花消三十七八块的,她只收三十五,若是四十元出头了,只取那整数,零头全消。于是一回生二回熟的,有了不少回头客。
去的次数多了,我们与老板娘熟稔起来,常常聊些乱七八糟的,也对她有了些了解。老板娘原先在大学城以外的别处开饭店,生意一直不好,亏了万把块钱来到这里“第二次创业”。她干劲十足,期望着能在大学城里扎稳脚跟。我们也毫不吝啬地夸奖她这儿的美食。她很是发自肺腑地说,她开面馆做的是良心面,原料采购都颇费心思,做工细致也有严格的要求,卫生状况和服务态度是她的立身之本,讲诚信讲质量才会有好的声誉。我们也主动帮着老板娘发点宣传单,希望孙记面吧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老板娘也坦言,大学城的租金是一年一涨,再加上物价的不断升高,老实说,她每天挣的都不算多。这个我们也能体会,菜单上的价格太优惠便是症结所在,一个上档次的面馆价格和一楼排挡差不多了,哪有不亏的道理。提价吧,又怕失了顾客。虽然我们常常去捧场,但毕竟不是把那里当作食堂,吃过几轮以后,主要的菜式也都有了回味。
面吧总是净得一尘不染似的,飘着轻柔的音乐,像是沙漠里的绿洲,也是这大学城里的一抹亮色。吃过了那里,再吃别家的面食就失了口味。不过学生们也未必都往异类这儿来,午餐或夜市的时候,还是大排挡前人头攒动,分外热络。树大招风,猪壮倒霉,面吧也容易成为同行业里遭白眼最多的“公敌”。于是不知是劫数是晦气,晚上“孙记面吧”给人砸了门面,据说是入室盗窃,也没窃走什么,结果毁了不少锅碗瓢盆。“良心面”毁于那些没良心的。我们见了老板娘只好安慰她几句,隔壁有一屋菜馆蒙受过更大的损失,一场大火差点把它付之一炬。大学城论坛上还贴了几张消防队员灭火的照片,就是我的一个学生当时给拍下的。失火的原因么,大家都说是厨房不慎,引来的祝融,反正谁也不关心原因,不了了之。排挡的生意仍旧火的没有道理,人家是小地方小本经营,一个破铺子,挂着油污的风扇呼啦啦地在那儿吹。面吧翻新好以后,生意却渐渐淡了下来。
美食还是那些美食,服务还是那些服务,价格也还是原来的价格,老板娘还是那个热情的老板娘。什么都没变,可什么似乎又都变了。寒冷的冬天来了,商铺都赶在学生放假之前撤了个精光。来年春天的时候,再来到二楼,却发现原来的面吧换了主人,经营的项目里也没有那道“良心面”了。
打那以后,我几乎都在食堂里用膳,不再去那条学生街上凑合了。我也不知道又有多少小饭馆开门营业了,多少小商铺换了主人。那些商家在我的记忆里变得逐渐模糊,只有“孙记面吧”。许是那样的店家不常能见着了,我便存在心里,久久不能忘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