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法
(2014-10-17 20:11:24)
标签:
革兰染色微生物细菌 |
分类: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
一、目的要求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器材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涂片将培养14—16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1)初染 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 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
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 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5)镜检
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在你所作的革兰氏染色制片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各染成何色?它们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革兰氏阳性菌?
2.思考题
(1)作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其染色成败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2)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革兰氏(Gram)染色液
1.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A液:结晶紫(crystal violet) 2g
95%酒精 20ml
B液:草酸铵(ammonium oxalate) 0.8g
蒸馏水 80ml
混合A、B二液,静置48小时后使用。
2.卢戈氏(Lugol)碘液
碘片 1.0g
碘化钾 2.0g
蒸馏水 300ml
先将碘化钾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将碘片溶解在碘化钾溶液中,待碘全溶后,加足水分即成。
3.95%的酒精溶液。
4.番红复染液
番红(safranine O) 2.5g
95%酒精 100ml
取上述配好的番红酒精溶液10ml与80ml蒸馏水混匀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