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功帝王的境界是怎样炼成的

(2013-12-22 14:27:43)
标签:

境界

纳贤

进谏

刘邦

李世民


   一名成功的帝王,除了文治武功,创造天下太平,这些基础的练习题,那么他们还有具备一些更高层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那些先天性的,超帅,超牛,超有型,更不是谁最有钱,最有胆量。那是啥?那是成功帝王独有的境界,虽已为人王,但依然敬贤尊贤。而这种境界,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卑躬的态度,但是他们得到的回报可是无可限量的,相反,不会用人,不敬贤良者,恐怕噩梦迟早会悄悄溜进他们家的。

 

 

   清代王国维曾经解读过境界的三种,其中就包括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经过三种境界,当然也跑不了成功的帝王。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两种境界,无非就是帝王们,开创天下的根本,要有比别人高一层的见识,胆略,明确这帝王的位置。还有就是,必须要拿出倾身付出的态度来,即使上刀山下火海,裤腰带系在脖子上,闯得自己的天下。而第三种,则是最高层的境界,普通成功者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一路上的反复追问,返璞归真的态度。当成功的帝王的,则是明确了解自己成功的原因,以及诲人不倦的虚心纳贤,尊贤的态度。

 

 

   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除了能行使他的特权外,又能以低人一等的心态来补充自己的不足,不骄不躁,这才是帝王者的最高境界。恐怕拥有这种境界的帝王,就能从古板的龙椅瞬间就能转坐到令人神清气爽的冷木凳。历史上,成功的帝王则多为朝代的开国皇帝和帝国的佼佼者,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宋太祖和宋太宗兄弟,元世祖,明太祖,清太祖,清世祖等,都是杰出的典型。这里当然不乏那些敬贤,尊贤的帝王,展现的则是帝王的境界。

 

 

刘邦盛赞,大家的风范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的一段,刘邦在洛阳南宫大设宴席,山珍海味,让在座各位垂涎欲滴。宴席上,刘邦端起酒杯,道:“各位功臣们,今个是欢喜的日子,你们谁都不要隐瞒朕,都说些真事。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为什么?项羽之所以失败又是为什么?”这时,高起和王陵回答道:“陛下态度傲慢,并且看不起人,那项羽对人宽厚仁慈。而陛下派人攻城占地方,攻下来的城邑,却能赏赐将领们,这是与大家共享的成果呀!而项羽嫉妒贤者能力,有功劳的却遭到陷害,贤良的人惨遭怀疑;打胜仗了却不给论功行赏,得到了地方不给大家好处,这所以是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祖自当点了点头,却继续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保卫国家,安抚着老百姓,给将士们及时补给粮饷到战线上,我又不如萧何。联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城必取,我又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代表,我能用他们,所以我才可以取得这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并且不能信用,这就是我能打败他的原因呐!”

 

 

   刘邦说完,自己感叹,在座各位不也赞叹他的境界。楚汉纷争的年代,谁又有何能力保准能打败对方呢?刘邦也知道论谋略这世上比自己强的有人在,要是从武将考虑,即使那项羽也能力拔山兮气盖世,他何德何能?不也是靠的是他刘氏集团的管理嘛,就是比项羽集团的管理层要厉害的多,恰巧刘氏集团的老板会重用他的管理者,才能够珠联璧合,发挥强大。也就是刘邦说的战必胜,功必得的原因。懂得重用贤良的帝王,当然他的麾下会如虎添翼。打仗也好,治国也罢,一个光杆司令,再有能量,他能招架的过来吗?但是信任手下,放开手脚,那么这种广纳贤良的方法,就会为自己做出不小的贡献。而刘邦在众臣面前,又真的实话实说,没把自己讲成大话,吹捧成众神之一,竟然自论不如臣子,这种卑躬敬贤的态度,确实令人敬佩。同时也表现了一名成功帝王,致高的境界。

 

 

(二)“贞观之治”的秘密

 

 

   那些年草长莺花,百姓过得是安居乐业的日子,遍地牛羊,商贾们也肥美,历史上这段时期叫“贞观之治”。靠的是啥?就是好君王和好臣子的共同努力,兴利除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放缓了社会矛盾的激发。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而这位高功的帝王就是李世民,他的成功,自然也少不了对贤能的重用,要说能重用到啥地步,也可以用境界一词来重点形容。

 

 

   在李世民艰苦创业成功以后,坐上了那众人仰慕的王座。但他处尊担忧,以隋朝的灭亡,当成了自己的反面教材,并且用心去除了隋朝的弊政,这样久而久之国家变得越来越好。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李世民重用贤能的做法,和虚心从谏。在他的时期,人才的兴盛,是历朝十分少见的,拒不完全统计,他任用的宰相就有二十七人。这些人,能被李世民这样的上司看上,也着实感叹,这辈子没白活一回,因为君与臣的优势发挥,是二者一拍即合的大好事。其中诞生出的名相有魏征先生,他和李世民国事对话,长篇远虑,无可替代。李世民要求群臣进谏,并且提倡这种行为是一种忠诚的方式。他生怕自己的恶行,没人敢来说,误了国家社稷,正所谓他说的,匡救朕恶。竟然把自己和恶字想与关联,叫人指出,这种表现则是一个成功帝王更勇敢的表现,勇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正的风气,让整个朝上朝下贯通得游刃有余,轻徭赋税,任选廉洁的官员,让百姓们有了生活的根本,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这“贞观之治”天下太平的景象。这样看来,“贞观之治”并不是随意就能成功的,他靠得是李世民,利用群贤,来补足自身的不足,任用贤能人士,来管理国家。不骄傲,也不会因为扣上了帝王的帽子而迷失自己,误了治国的大事。这种境界,显然就是成功帝王的秘密所在,任贤进谏,虚心治国的态度,终成就了历史上那辉煌的一刻。

 

 

   看来这些成功的帝王,并不是一下就非常成功的,他们也经历了许多让人称赞的时刻,即使成为万人膜拜的王者,也能低下高昂的头来,敬贤纳贤,虚心从谏。从而成就了他们的境界,卓越了自己的时代,也许他们在人生最高端的时候,也会回头凝望,那些在灯火阑珊处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