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一首《短歌行》让历史上的解梦的周公更加生龙活虎起来。而最后这句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中的奥妙就是,让这英才们都来我这,给你们好待遇,一心为我这个曹氏集团来做贡献!不过关于,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是那周公周老爷子,想找一些贤能的人,在接见他们的时候,沐浴也要抓着头发出来多次,甚至吃饭的时候还多次吐出口中的饭。担心的就是怕怠慢了人才而失去他们。这一举动无为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态度,为了传说中最大的财富“人才”而鞠躬尽瘁着,给了后人深刻道理。那么周公代替武王辅政,又是不是野心家呢?在那个位置上就得另当别论,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出来,至于说他如何施展作为,展现的是高深政客高手一面。
周公身为周文王的四子,又称周公旦。曾经帮助武王姬发灭商,顺利立周。后来武王病重,仅仅两年,那武王就带着疲惫的身躯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了。这么,周公册文天下,辅佐武王年幼之子——周成王。辅佐当然就是拿捏着最高权力,帮小成王干点事业。武王的死,那时国家的灵魂也为之一动,这个国家能顺利的坚持下去,便必须有一个能承重于整个朝廷的人。这样便出现了周公有能力的人,收拾上司走后的摊子。
这样,实际上看来,周公已经有一个做王的意思,因为他已经拿到了政权。所以,古籍里便有很多周公成王的说法。我觉得这更像历史给周公的一抹调味剂,因为坐到那个位置,自身含有大量海鲜味后,被众人看成一道美味或者一片腥气的鱼丝。同时让这两股人咀嚼成不一样的味道后,经过反复的消化,最终却变成一种物质排放。同样,他站在那个位置上固然会受到压力的所迫。一是王权的诱惑,这是事实,再大的圣人也逃离不了诱惑。不过上不上钩,可就分出大家与小人的区别。二是,给他施压的兄弟们,管叔和菜叔,这俩人却更像种竹子的大叔和种菜的大叔,正觊觎兄弟当地主的勾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所以,便有了“雷劈金匮”的故事,说是那周公周老爷子自打武王病倒,便宣告天下,以身相代,藏了个金匮,写的什么没人知道。他辅佐成王,抱着成王见诸侯。而管叔和蔡叔两位心中却是阴谋重重,但又害怕那地主周公。便玩起了造谣的把戏,说周公欺负小孩,图谋不轨。这让周成王渐渐地心中产生了怀疑,因为事实摆在了眼前,周公确实在辅佐自己,这不得不让人心中生惧。周公有心说,却没有余地去驳,只能辞职离开,避开祸端。不过后来一场犀利暴雨,这时候便是雷电解谜,劈开了金匮,让成王看见了册文,看清了谁是真忠真奸,所以才杀了管叔和蔡叔两个悲催的角色,大罗小鼓地迎回了周公回归相位。这个响雷更像一个神来之笔,将周公的忠贞刻画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刚刚成立的大周朝,政局还不是很稳定,困难重重,而且商朝的一些旧臣还准备复辟,周公辅佐成王,恰巧违背于王位世袭制的游戏规则。这才是重点的重点,所以产生周家内部的矛盾。也就是以管叔和蔡叔两位同志代表,二者,分别在讨商后分的三监中的,卫区和鄘[yōng]区任职。他们和商朝的残余势力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反叛,结果让周公带领着部队给他们吃了一回闭门羹,平定了他们,还奠定了东南地区,从而制礼作乐。
这是事情的经过,至于说周公是不是野心家,他辅佐了成王七年,也把权了七年。时光和这个叫成王的孩子做了场游戏,就是长大成人。周公自然礼归权利钥匙给予成王,然后再当回臣子。先前辅政的事,也就当成自己的黄粱一梦,还需要自己慢慢去解。可是,持小心以及谨慎态度的人自然会有,成王听信谗言,周公便害怕起来。他那段时间做得噩梦可能太多,就悄悄躲开了。没过多久,成王在一次翻阅材料的时候,居然找到了自己生病的时候周公写的祈祷辞,瞬间让这个大男孩,感激的痛哭流涕,立刻叫集人马,将周公重新请回了周朝。
周公重回之时,感动万分,忘记了那些所谓的冤屈,更觉得这位新王有所众望。便继续一心辅佐这位周成王,为整个周朝大事鞠躬尽瘁,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纳贤,辅政,做出了一位智者的典范,他的思想为儒家奠定了基础,制礼作乐,让孔子尊其一生,感染着后代诸多的政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