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拒绝跳进“钢铁厂泥潭”显示战略高明
(2022-04-23 11:39:31)
4月21日,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汇报,说马里乌波尔已经被俄军解放。讲3月“围城”前,那里有8000名乌克兰士兵、外国雇佣兵和亚速营纳粹武装分子,经过清剿,约4000人被消灭,1478人缴械投降,还剩1000多名龟缩在钢铁厂地下,彻底歼灭仅需3到4天时间。
说到这里,或许包括绍伊古在内,都希望普京下达总攻命令;但是,一向不按套路出牌的普京再次突破套路。他没有下令总攻,而是下令停止进攻。说:“我认为针对工业区(亚速钢铁厂)的打击并不合适。我命令你取消。我们得仔细考虑,保护我们的士兵和军官的生命健康。我们不需要进入这些地下墓穴,在这些地下工业设施之间爬行。把这个工业区封锁起来,让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绍伊古领命,停止进攻,开始新的军事部署,准备全面解放顿巴斯。
对于普京的命令,看似不够勇猛,有点软弱,能乘胜追击而不追击,但是,我认为,其中蕴含着大智慧,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其一,钢铁厂对俄军是“绝地”,对乌军是“堡垒”。据悉,钢铁厂下有六层建筑,经亚速营多年经营,管道纵横、犬牙交错,且有管道直通城外,成为易守难攻的地下堡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俄军发起总攻,进入乌军地下堡垒,就相当于进入死地、绝地,优势尽失,成为狙击手的“活靶子”、游击战的“案板鱼”。即使最终获胜,损失也是巨大的。因此才有“我们不需要进入这些地下墓穴,在这些地下工业设施之间爬行”的决断。
其二,对钢铁厂内的乌军残余围而不攻、困而不杀,更符合战争规律。在我看来,这至少符合三条军事法则:
一是穷寇莫追。苟活于地下的“残兵败将”就是穷寇。在饥寒交迫之下,战也是死、不战也是死,横竖都是个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面对俄军的进攻,必将有一部分誓死抵抗、负隅顽抗,加之占有堡垒之利,对俄军的杀伤一定是很大的。何况,龟缩在这里的“残兵”只要无法走到地面,就如同“活死人”,根本构不成威胁。对“活死人”进行剿杀,不仅无益,且要付出重大代价,牺牲精锐战力和战士的生命健康,得不偿失。
二是围点打援。钢铁厂再大,也只是一个厂,只要严密监控,任何一个点都将处于炮火精准覆盖之下。“让一个苍蝇都飞不出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据分析,在1000“活死人”中,有乌军,有雇佣兵特别是北约兵将,也有亚速营纳粹,乌克兰对外宣称还有1000平民。对于这样一个据点,只要有这些人在,就是乌克兰和北约的心病。控制住他们,可以用作围点打援的诱饵,也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比彻底消灭的意义大多了。
三是兵贵神速。俄军的目标是顿巴斯,不是钢铁厂。如果将十万大军滞留于对“活死人”的围歼之中,即使是三四天,也可以对这个战局造成错失良机的不利影响。就现实情况看,乌克兰的重武器重要军事据点基本被清除光了,“去军事化”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亚速营纳粹武装分子也消灭得差不多了,去纳粹的目标也基本达到了。下一步的目标是确保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独立、控制乌克兰的经济命脉顿巴斯地区,促使乌克兰中立。在这种情况下,把军力耗费在歼灭“活死人”上,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会招致“屠杀平民”的“反人类”质疑,背上“道德黑锅”,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其三,避免陷入“钢铁厂泥潭”。这也是有可能的。上述分析都基于一种假设,即:乌军已经处死地,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饥寒交迫,萎靡待死。而实际上,不能完全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即钢铁厂内乌军通过地下通道与马里乌波尔之外的乌军保持着日常联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钢铁厂就有可能是个巨大陷阱与绞肉机。俄军不来则已,来就是个死。这也是一种战术,叫诱敌深入、各个击破;设陷伏虎,张网捕鱼。如果是这样的话,俄罗斯的损失就大了,而且很难在三四天内取胜(使用常规战法或常规武器的话)。
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不打比打都好。这不是“松包”,而是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