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许多地方,也遇到过许多人。最终,我们只能停泊在某一个城市,某一个住宅,就着一杯淡泊的纯水,回味着属于我们的――流金岁月。
旅行是另外一个红尘,遗忘于浮华,超然于尘世……
乌镇:橹声荡荡的百年水调古韵
今年和水乡有缘,穿过长长的旧门楼,踩着窄窄的青石板,卓玛又来到了江南水乡之首――乌镇。
熨烫乌镇的每一条湿漉漉的记忆的河,仿佛回到了久远的年代,不知身是客。
卓玛从乌镇的东栅,从织布机、纺纱车、染坊,酿酒坊走来,从2000多年前这个历史上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的文化长廊,从东栅到西栅,从传统的民居餐饮、手工作坊、扇艺、陶艺、文房四宝、木雕篆刻,古朴的老街、麻石地、木板房、茶馆里一路走来。
桥过水流,檐压窗锁。桨和橹交错着,吱哑哑地重复着百年乌镇的水调古韵。水并不清澈,反而多了份浑厚的凝重。而恰恰是这沉积的人文,才使乌镇的蓬舟能在晃晃悠悠中,数百年飘风带雨,继往开来。
是从茅盾先生的小说《子夜》里最早知道乌镇的,在卓玛的心中乌镇就是一个走在江南水乡的梦,一位素面朝天的女子,在青石板上每走一步,都会想起一个名叫茅盾的人曾经出生在这里;每穿过一条乌巷,都会想起一个叫做茅盾的人曾经写下的故事。那些似水流年,那些茅盾少年读过书的地方。那街对面的林家铺子,那园子里茅盾曾经亲手植下的棕榈树如今已亭亭华盖。每一个老屋的白墙灰瓦间,都让卓玛想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
穿行在阡陌纵横的古巷和水路之间,斑驳的墙,暗红的窗,吴语喃喃,橹声荡荡。远看美丽近看却有点笨拙。在多面的水乡里,从东栅到西栅的穿梭里,卓玛感觉江南水乡一度消失的老旧气息在一点点的回归。站在桥上,两岸的房屋向纵深里延展,檐平平的,廊柱疏疏的。很多地方作为一个景点在被开发的时候,都会逐渐带上商业气息,但是乌镇却把店铺,把现代文明染上了独特的古镇风情,每一条河,每一根柱子,每一盏藤制的吊灯,每一扇雕花的窗户,每一朵布上的印花,每一个檐角,都以一种默默的姿态在惊艳着你。
早秋的明媚里,拥着人头潺动的行人,卓玛走过江南木雕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领略传统的文化内涵;在茅盾故居、汇源当铺、酒窖、百床馆、扎染坊这些老房子里,踏并不平整的石板小路;抚摸百年沧桑的老屋;寻雕梁画栋间的历史传奇;窥测花格窗棂中透出的当年乌镇的繁盛……丰厚的历史积淀像窄巷两边的古宅一样挤压过来,令卓玛目不暇接,令思维喘息不定。
游人非常多,很多时间内,窄巷中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古镇少有的几个老年人精神矍铄,坐在藤条椅上安详地看着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连小镇人家的狗也在桥上悠闲地走来走去,如同老朋友一样对你的造访不动声色。有轻微的聊天声来自年轻的两三个姑娘在做手工活,将剪裁好的蜡染布正一针一线地缝制成布艺品。
出了小巷,过桥而弯,走入了一条木廊,木廊一侧是青白的石墙,那是刚刚走过的板房的房后了。木廊另一侧靠着水巷的是一条可供游人休息的廊椅。坐上廊椅转身沿河遥望,波光粼粼的河水上一艘艘摇撸小舟在河道里慢悠悠地来回穿梭着。乌镇人是枕河而眠的。民居“屋檐相连,沿河而居”。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便是水阁。房子的一半往往是悬空于水上,看上去颇具动感和美感。这就是乌镇有名的一景——“人家尽枕河”。
阁依着水,水偎着阁,几百年的风雨冲刷,那阁竟然没有像一块冰,一坨泥般化在水里,想必早已缘定三生,不离不弃。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石巷、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倒印着木楼和城墙的水很平静的流淌着,与岸边少有的几棵柳条相映成趣。很缓慢的活水,不失生机的与乌镇的整体格调相融。柳条是国画上唯一的绿色活物,与同是水乡周庄相比数量较少,其所营造的心理意境更与“乌”字贴近,尤显朴素。
闭上眼,听听这咿咿啊啊的歌声,伴随着船在水中荡漾,又觅得一份俗世外的悠闲,好不乐哉!睁开眼睛,偶尔有个女人在延伸入水的石阶上洗衣服,清晰的曲线印入眼帘:低头、侧身,颇有姿态地将衣服提起又放下。水上都是民居窗户,少许的灯笼,偶尔有人在窗户边张望,偶尔窥到女子正“对镜贴花黄。
是景?是画?是静?是动?
端坐在小巷两旁木屋里的乌镇人的安详与宁静更令卓玛肃然。整个小镇的街道两边也罗列着不少的铺面,大部分的东西都很精致,有蜡染的衣服,有折扇,有饰品,有草编的小手包,每样东西都充满着江南的气息。这里铺面的经营者缺少了其他旅游景点店铺经营者的“热情”,绝无大声地叫卖和招揽顾客的作为,一副与世无争、愿者上钩的样子,“买卖不成情意在”的俗语在这里得到最好诠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的平和、安静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骨子里就有的。
真想留下来,住上几日多好。幸而,卓玛结束旅行走入纷繁的红尘,才在脑际回想起乌镇如画的脸庞和流彩神韵。其实,再美的风景也只是惊鸿一瞥,总是要离别的。旅行就是在山水间寻找生活的源泉,我们走过许多地方,我们也遇到过许多人。最终,我们只能停泊在某一个城市,某一个黄昏,就着一杯淡泊的纯水,回味着属于我们的流金岁月。
旅行是另外一个红尘,遗忘于浮华,超然于尘世。
http://s8/middle/623707e7gae24d7598477&690
穿过长长的旧门楼,踩着窄窄的青石板,卓玛又来到了江南水乡之首――乌镇
http://s14/middle/623707e7gae24dc78a72d&690
桥过水流,檐压窗锁。桨和橹交错着,吱哑哑地重复着百年乌镇的水调古韵
http://s10/middle/623707e7gae24e1ddc7b9&690
水并不清澈,反而多了份浑厚的凝重
http://s14/middle/623707e7gae24e6f3aafd&690
早秋的明媚里,拥着潺动的行人,卓玛走过江南木雕馆、江南百床馆,领略传统文化内涵
http://s15/middle/623707e7gae24e35479ee&690
柳条是水上的绿色活物,其所营造的心理意境更与“乌”字贴近,尤显朴素
http://s5/middle/623707e7gae24e9da43f4&690
游人非常多,很多时间内,窄巷中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http://s4/middle/623707e7gae252ad58da3&690
雕梁、瓦宅、木窗、老屋,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风情画卷映入眼帘
http://s1/middle/623707e7gae252c9666d0&690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
http://s11/middle/623707e7gae252e79229a&690
民居“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这就是乌镇有名的一景——“人家尽枕河”
http://s15/middle/623707e7gae252ff3b73e&690
熨烫乌镇的每一条湿漉漉的记忆的桥,仿佛回到了久远的年代,不知身是客
http://s7/middle/623707e7gae25312d1a26&690
阁依着水,水偎着阁,想必早已缘定三生,不离不弃
http://s8/middle/623707e7gae2532b48407&690
旅行是另外一个红尘,遗忘于浮华,超然于尘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