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写作”作家
小说更加像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城市
劳尔·弗洛雷斯·伊里亚泰Raul Flores
Iriarte(古巴)
http://s16/middle/623707e7g90c7eaa22fcf&690
Raul Flores
Iriarte
在唐·德里罗的著作《白色噪音》里,整个城市的人都因遭受到有毒废气的威胁而被迫放弃他们舒适的靠椅和安逸的家,仅带着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逃离到空旷的乡村。沥青的车道上满是拥挤的车辆,怒吼的司机和遭受事故的汽车残骸。
然而,正是因为那一场灾难却让人们无意中发现了日落时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
正如唐·德里罗另一部著作《天枰座》中所说的:“痛楚如影随形,仿若陷入了一个混乱的编辑深渊。那些点点滴滴的零碎,毫无意义。”
写作就如同一张编织着人类各种思想和联系的网;它如同迷你房屋一般,不断地被人们拆毁而后重建。有人觉得文学就像河流一般源远流长,而我有时却认为,小说更加像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城市,而不仅仅只是四处流淌的河流。作家都是充满神性的建筑大师,他们深入地挖掘故事情节,精心地编织主题,最后将一个个故事跃然纸上。那些故事整齐地排列着,被“人墙”紧紧包围着,等待耐心的观众把它们一一翻阅。这听起来或许有点疯狂,那就让它继续疯狂吧!
小说中的情节像车道一样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带领人们不停地来来回回。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生活在一个仿若小说般精彩的城市里,你可以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在哈瓦那城里,四处都弥漫着热带气候的灼热,在这座城市里,居然可以没有冬天。但是,你能在此尽情地领略那些烈日炎炎的街道、风情万种的殖民建筑还有那些暴露在艳阳下的五层楼小洋房的风光。我这些可不是什么所谓的旅游景点介绍册,而是货真价实的小说呀!
大海在哈瓦那城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它是生命的中心,是创造的源泉。
我想任何一个以海为邻的城市都会有这种体验吧,所以那里的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将写作比喻成是奔腾不息的河流。
文学的河流安静缓缓地流淌着,日日夜夜不断地更新着。古巴作家维尔吉利奥·皮涅纳在小说《大海的诅咒》中描绘的就是在哈瓦那城的海边所发生的故事,而我的许多小说故事的背景也发生在这片湿润的海湾边。
大海是所有谜团的源头。
夜里的哈瓦那城俨然成了另一座城市。克里登斯清水复兴合唱团有一首歌中的歌词这样唱道:“夜里的时光是最好的时光”。我喜欢在城市所有的热气都渐渐消散,夕阳西下后开始写作。我也喜欢让我小说里的主人公在黑暗中行走,让他们听着音乐,在海堤边漫步;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任凭思绪天马行空。
无独有偶,我这一代的作家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写作创作。我们这群在本世纪初开始写作的作家们一致认为大都市是那么的富有魅力,引人入胜。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大都市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哈瓦那城,我所说的是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是一个城市的美好前景。我想这或许有点抽象,但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够读懂它。我们很乐意写关于古巴的一切,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在脑海中假想出另一个城市,那里的街道名字和我们平日居住的街道名字一模一样。但事实上,它们可能来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些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虚构小说里的城市一样呢,或者说,像一个有点混乱的乌托邦。在那里,没有任何束缚,没有所谓的国歌,什么都没有。只言片语拼凑成了一句完整的话语,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散文。
http://s7/middle/623707e7g90c800b7d7c6&690
Raul
Flores
Iriarte 在报告会上
编辑的混乱:试图让那些点点滴滴的零碎变得有意义起来。
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作家是如何选材,如何确定写作主题,如何编写故事背景等等,它还涉及到了作家的写作模式。个人电脑,这一高科技的设备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可能是作家们望尘莫及的东西了吧。在此我要申明,我并不认为在电脑普及的21世纪,作家们创造出了比前人更好的作品(相反,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前人的作品更加优秀)。然而,我们不得否认,有了电脑以后,文字的编辑和处理速度快了许多。有了电脑以后,再也没有龙飞凤舞的手稿,作家们也不必日以夜继地奋笔疾书了,而是在电脑的硬盘上努力奋斗。作家脑海中的文字能够和思维的速度同步,显示在电脑的屏幕上。作家们无需再到处做笔记,记录下灵感的片段,而只需轻轻地剪切、复制、粘贴,然后把作品打印出来就大功告成了。我还能引用大作家弗朗兹·卡夫卡这样的名人所说的话,他在给菲利希亚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没有用打字机给你写信,请你一定原谅我。因为我有太多的话要和你说,但是打字机的速度实在太慢了。”当然,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但是在我看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我这里所说的仅仅是我自己的国家的情况,在古巴,如果你不住在大城市的话就很难拥有个人电脑或者是笔记本之类的设备。但是,据我所知,和我同辈的优秀作家们常常是自己一笔一划,呕心沥血地去写作,无论是短篇小说,诗歌抑或是长篇小说。相比之下,他们根本不用去羡慕那些三流作家,他们虽拥有电脑但实际上对写作一无所知,殊不知他们的写作生涯早就危在旦夕了。我只是为那些优秀却没有电脑的作家感到惋惜而已,因为如果有了电脑,他们的写作效率会大大地得到提高。此外,相比小城镇,如果他们能够居住在大城市的话,他们的眼界和经历也都会开阔很多。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经验和观点。
我必须澄清一点,那就是我并没有意思说在小城镇生活和写作一定就是不好的。在拜读库切和多莉斯·莱辛的大作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想象那些发生在南非沙漠里和田园乡村间的美妙情景。
我写作的时候常常借用一些来自互联网的电影和流行歌曲中的元素。阅读和影视是了解别国文化,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个画面胜过千千万万个文字,于是写作就如同看电影一样。然而我反对古巴在9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股写作风潮,那是一种非常奇怪而神秘的写作风格,有着极强的“互文性”。换言之,只有作家间才能相互理解,而读者往往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我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身体会发光的巨人》中,我讲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她什么都看不见,但是能够感觉到红外线。在这个女孩眼中,所有的摩天大楼,购物大厦都只不过是一些震动的红色、蓝色和绿色光束而已。其实,那正是我对我们这个星球中未来城市的设想。在将来,世界到处都是红色,蓝色还有绿色的光束,如同巨人身上闪闪发光的血肉一般。
http://s10/middle/623707e7g90c8234cf0f9&690
Raul Flores
Iriarte 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
保罗·奥斯特是我最喜欢的都市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里都会涉及到城市的角角落落。我想,这是所有都市作家的共性吧。就算是在库切那些描写乡村的作品中,他也通过了对城市缺失的刻画来突显城市的存在。唯一的例外可能要数一位非常卖座的主流作家——史蒂芬·金了。他的作品永远围绕着小村庄和童话世界,不过人们常常是从个体孤立和缺乏都市氛围的角度来解读他的作品。
居无定所。
活力。
在我的第三本即将问世的小说《内布拉斯加》里,写的就是关于个体的孤立和疏远感。小说中我描绘的都市依旧是哈瓦那城(当然,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一样,任何一个大都市都可以作为模板)。故事中,男主人公由于一次奇遇,从哈瓦那城来到另一个城市并和女主人公相识。他们发觉自己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唯一的幸存者。于是他们开始不停地到处游走,长途跋涉,到处寻找生命的迹象却一无所获。他们航帆远行,漂洋过海却只看到空空如也而陌生的城市。他们固执地将自己想象中的目的地叫做“内布拉斯加”,始终觉得那里还会有其他的幸存者,然而他们却永远都不可能到达那个地方。不过幸好,故事到此峰回路转,他们遇见了一个巨大的洞,穿过那个洞,他们来到了如今的古巴。城市再一次呈现在他们面前,这次他们感觉弥足珍贵,终于来到了那个梦寐已久的城市。
再一次,我又想到了我的小说《身体会发光的巨人》。
另一些和我同辈的作家写作时会创造他们自己的“哈瓦那城”。比如小说家阿纳尔多·穆尼奥斯·维克隆在写作中时常创造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场景,将魔幻现实主义和科幻相结合。小说家豪尔赫·安立奎·拉赫的《碳14》将哈瓦那城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现实层面。我们都把哈瓦那城比作是地球上另一个空间,如同一条抛物线,一张蹦床,带领我们逃离“大海的诅咒”。
小说家丹尼尔·迪亚斯·满提亚在《回归乌托邦》中讲述了一个筋疲力尽的旅行者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图勒。小说中关于图勒的描写非常模糊而且主人公最终依旧没能到达那里。一路上,主人公跋山涉水,走过茂密的森林、爬过高耸的山峰、住过简陋的草屋、路过清澈的喷泉,只为到达心中的家园。这又是一个关于人类居无定所但又渴望家园的故事。
阿尔贝托·加兰德斯是古巴文学界的泰斗,他已经为哈瓦那写了三篇小说,他说“我的经历来源于我的信仰,那就是哈瓦那能够超越时空。在这里,我清楚地看到这座城市沉浸在一种“哈瓦那情绪”之中(我无需多加描述,因为它一直存在),而我笔下的人物就是我心中的哈瓦那。当我提到“我的哈瓦那”时,我会重点强调一些特定的词汇,颜色和形式。
我可以列举出许多符合这个特点的古巴作家,但是这样我们就有点扯远了。“城市”这个专有名词就像一首歌里的不同声道。都市的风景和氛围与其说是我们写作的目的不如说是我们写作的结果更为确切。哈瓦那城仿佛一个小动物园,精心培育着像阿莱霍卡·彭铁尔和何塞·莱赛马·利马一样卓越的古巴知识分子。
夜里的光热耀眼夺目,让人思维麻木。而正是这一片黑暗的世界造就了那些夺人眼球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说人物。
这样的小说不仅仅在古巴,而是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http://s10/middle/623707e7g90c82cef7cf9&690
Raul
Flores
Iriarte :小说更加像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城市
作家简介:
古巴:劳尔•弗洛雷斯•伊里亚泰(Raul Flores
Iriarte),古巴艺术家与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出卖世界的人》、《月光的印记》、《雨天》、《光束》、《身体会发光的居人》、《艰辛的一夜》、《富庶之乡》、《珍妮特的民谣》、《平装书作家》、《海湾边的蓝色倒影》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同时获得过很多文学津贴用于资助写作。他的短篇小说和作品均在古巴,西班牙,欧洲大学联合会,意大利以及多米尼卡拉和巴西等地的各种文学杂志和诗集上发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