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患者抗肿瘤化疗
(2019-07-01 20:38:16)
标签:
营养不良肿瘤健康化疗营养代谢 |
分类: 肿瘤营养支持专业论文 |
据循证医学原理谈
营养不良患者抗肿瘤化疗
李苏宜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
(合肥
肿瘤营养不良特指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足状态,通常伴随代谢紊乱的存在。荷瘤机体应激状态、肿瘤组织“活跃生存”及抗肿瘤治疗(手术、放疗及化疗)导致肿瘤患者能量-营养素异常代谢状态和营养不良发生。表现为患者机体能量需求总体增加显著;
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化疗耐受低,而减少肿瘤负荷却能助机体恢复良好营养状态,为化疗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营养治疗与抗肿瘤化疗二者相辅相成。患者的差体质使得减少/驱除肿瘤负荷治疗的实施难度增大。营养不良患者的化疗实施过程,总体规划成两个阶段。并在评估病情、选择化疗方案、营养疗法三环节认真应对。首先,审慎选择患者,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认真预测治疗反应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本着“低毒高效”原则制订方案实施化疗,并联合规范的营养疗法。其次,在患者营养状态得到改善后,再实施临床指南指引下的常规化疗。
例如,选择预测具一定化疗反应性荷瘤患者,脏器功能非失代偿状态,选取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通常为单药,以减低单次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的注药方式,应用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分子靶向药替代/增敏化疗,配合营养疗法。随着肿瘤负荷逐步减缓和营养状况的好转,循序调整化疗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方式,直至选用标准化疗方案,甚至联合/序贯应用局部“驱瘤”方法,最终有效减除肿瘤负荷。
疗前需要对患者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真评估。依据影像学检查,明确体内肿瘤病灶位置、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肿瘤的组织细胞学、蛋白或/和核酸水平生物特性,检测患者生物材料肿瘤标志物数据,并评判肿瘤患者重要脏器组织功能。据生命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指标,判定患者是否可承受大量静脉输液,并明确输液量和输液速度;评估咀嚼进食能力、胃排空、肠功能判断患者自主饮食能力;检测血肾功能、尿常规和24小时尿量情况,据此考量液体和氮的输注高限量;关注皮下组织积液/浆膜腔积液;常规评估肝功能、骨髓造血功能,和进食相关心理状态评估。
选择预测具一定化疗反应性荷瘤患者,脏器功能非失代偿状态,选取依据细胞周期动力学分类中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单药或两药联合,以减低单次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或持续静脉滴注延长给药时间的方式实施化疗,例如,晚期胃癌常见重度营养不良,临床多采用氟尿嘧啶持续滴注,或联合紫杉醇的持续滴注的化疗方法。或者应用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应用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或者分别与前述化疗联合实施治疗,并配合应用营养疗法。随着肿瘤负荷逐步减缓和营养状况的同步好转,循序调整化疗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方式,直至选用标准化疗方案,甚至联合/序贯应用局部“驱瘤”方法,最终有效减除肿瘤负荷。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肿瘤的分子病理标志在肿瘤的治疗中也凸现出了重要的意义。不但不同肿瘤的分子病理标志存在极大的区别,即使是患同一种肿瘤的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的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肿瘤的分子病理标志也存在着不同。由于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肿瘤药物治疗的热点和主要发展方向,须根据患者的分子病理检测结果行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循证医学和个体化医学都是目前医学中的重要模式,对于肿瘤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是互为指导、密不可分的。作为现代肿瘤专科医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贯彻,才能制定合理的肿瘤综合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利益,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