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群中的争论逐渐偃旗息鼓?
牛湘坤
微信诞生不久,人们的兴趣很浓,交谈热烈。尤其是观点的争论,很是热闹。然而经过几年高峰争论与发展,到如今,微信群中的争论越来越少,大有偃旗息鼓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人们逐渐发现,当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之后,或说看问题的方式形成之后,无论人们怎么争论,观点或看法基本上都无法改变。历史传统上说的那种“真理越辩越明”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因而人们也就不再想争辩了,或说争辩也是白费口舌,毫无意义。
我也不得不想起我在十四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学习哲学很大程度上要靠信念》。我当时的观点是,很多争论不靠说理而靠信念。当一个人坚信世界上有鬼神的时候,无论你举多少事例,摆多少事实,他还是认为世界上有鬼神。所以这个人如果要改变自己的错误观点,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这个人本身必须好学。只有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才能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别人的“说理”“纠正”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同样,当一个学者进入了死胡同、进入了一种“钻牛角尖”的状况时,要改变他的错误观点,唯一的办法是这个人亲自去进行科学研究,否则无论你摆多少事实,讲多少道理,都是白费劲。
如今我已经把十四年前写的这篇文章收入了我著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一书中(2022年12月出版)。微信群中的争论逐步偃旗息鼓的现象证明了我十四年前所抒见解的正确性。
同时,这种现象还告诉我们,人的世界观的初步定型极可能在中学阶段。当然,这一认识主要是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体会到的。我一辈子都是无神论者,但这种基本定型始于中学时期的哲学学习。虽然当时教科书中的哲学内容极为简单,且我当时也并没有学会哲学,但老师所讲的无神论观点却影响了我一辈子。
中小学教育看来极为重要,它是影响人的世界观的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不恰当将会给大多数人带来终身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很多人含有较浓的唯心论思想,这无疑与当时哲学课的取消或淡漠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3.4.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