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墙

(2006-06-26 05:36: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口舌没^纪律--想到说
       起码有四年的时间,我的家住在城墙上。
 
       我老家灵璧的县城很小,不知哪个朝代修建了土质的城墙,墙外环绕着护城河。从我记事起,那城墙就已经坍塌殆尽,只是在城墙的四个角上还能大致看到原来的轮廓,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明白,说一个人脸皮“像城墙拐弯一样”,意思是说他的脸皮特别厚。
 
       县城的东南和西南角分别是两所中学灵璧二中和灵璧一中,我的初中和高中是在这两所学校度过的,这与我父母在这两所学校教过书有关,父亲还是后一所学校的校长。
 
       童年时代,我住的校园除了七八排教室和宿舍(都是平房)之外,校园显得空旷而荒芜,城墙下是学校学农的试验田,我和儿时的伙伴在稻田和麦田里粘知了、照青蛙、钓黄鳝、摸鱼……城墙上更是我们的天堂。1948年内战期间,国共双方曾在此有过交战,之后,国军的尸体都被草草浅埋了事。因此夏天的傍晚,我们经常在城墙边拣起死人的胫骨往远处扔,暮色里经常可以见到点点的磷光,这时我们会大叫,“鬼火,鬼啊”,最后总是把自己吓回家里。当然,第二天这个游戏还会继续。
 
       今年陪父母回老家,两所学校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学校的布告栏里张贴着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大幅照片,去年,安徽省的文科第二名,理科状元和第三名都出自灵璧一中,这已经是这个学校不知是多少次获得了这个“荣誉”了。摩肩接踵的学生,鳞次栉比的教学楼,这一切和日渐凋敝的灵璧县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完全没有了故地重游的感觉。我的老师们“骄傲”地说,在灵璧,最好的房子,最漂亮的大门,最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最美的草坪都在学校里。但我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在这个地处安徽东北一角的县城,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考上学校离开这里是他们惟一的希望。我上高中的时候,同班同学中复习五、六年高考初衷不改的不在少数,和刘震云小说《塔铺》中所写的一模一样,我真有一个同学姓朱,高考考了八年,大家都叫他朱八届。
 
       对于学校里占将近一半的农村学生来说,高考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惟一希望。他们住在特别简陋的由防震棚改建的寄宿宿舍里,每天的饭菜经常是两个馒头和咸菜。同班有一个叫李晋的,一次从食堂买了馒头,悄悄摸到后厨,用手挖了两大坨猪油,塞进掰开的馒头中,一路狂奔了出来,身后是大厨的厉声责骂,而李晋吃着流着猪油的馒头,一脸满足的样子。还好,后来他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并回母校当了一名教师,要知道在这个欠发达的地方,教师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
 
       说起来不好意思,初中毕业我没有达到一中的高中录取线,但由于父亲的原因,我被便“照顾”上了。彼时的我天性顽劣,成绩很差,中考结束的暑假,父母各找我谈了一次话,父亲的谈话很正式也很官方,让我感觉到第一次他把我当成了一个人来对待。母亲倒没有专门找我,只是在吃午饭的时候跟我说了一段话。
 
       我娘说:“以我们家在这儿的关系,将来你考不上大学,我们最多也只能给你在粮站找一个开扉子的工作。”开扉子的意思就是粮站负责开票的。尽管母亲说得不很急切,我还是决定去一趟粮站,看看我的“虚拟的未来”。
 
       按照我的理解,开票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就像一首彩铃里表现的那样:一只翠绿翠绿的圆珠笔,旁一杯翠绿翠绿的绿茶,茶杯套儿是用翠绿翠绿的塑料绳编的……看着外面的长队,很清闲的。但当天下午,当我到了县城里唯一的一家直属粮站时,我动摇了。
 
       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买米买面的人很少,“开扉子的”是一个瘦弱的男子,他非常困顿地望着天花板,眉毛和胡子上挂着一些面粉末,让我想起了当时我很熟悉的动脑筋爷爷。搬运粮食的工人从他身后穿过,每当有女搬运工过来,他就会转头去淫邪地摸一下她的屁股,然后迅速转身继续望天……
 
       这就是我将来的生活?我会如此困顿无聊地终此一生?正在一个十四岁少年怀疑世界的时刻,瘦弱男突然呲出黄牙,艰难地从鼻孔中拖出一大坨--翠绿翠绿的鼻屎!并毫不犹豫地把它按在了桌面上……我几乎是一路狂逃回到家,然后,迅速便拿起了数学课本。如你所知,此后我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终于跌跌撞撞考上了大学。
 
       哦!我那被一坨鼻屎改变的人生。
 
       这次回去,我在学校的大门上见到了这样几个金字:“今天我以母校为自豪,明天母校以我为骄傲”。高考升学率是一个学校最好的广告,也正因为此,我的母校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一万多学生的中学,很多学生都来自农村以及相邻的各县,一万多啊!高三就有24个班,人数最少的一个班级有120人。我看了教室,叹为观止,学生的课桌宽度仅有20公分,每个学生都坐得笔直,父亲的继任者自豪地告诉父亲,每天晚上,这里有七千多人上晚自习,这应该是世界纪录了吧!
 
      对于这些莘莘学子来说,高考是一次集体冲刺,一次集体突围,很狂热,也很悲壮。对他们来说,那座城墙一直都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点儿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