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投资绩效的内在力量(6)

标签:
财经历史文化 |
分类: 智本国学 |

人情关系对中国投资者行为影响极大 。
一是造成从众心理与羊群行为。儒家学说强调“族群主义”的人生定位,强调“能群”即个人在群体中的生存本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群体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力,众人的人格处于从属地位。族群主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忘己”(毫不利己)、消融于群体之中(族群是一个大熔炉),但却并不主张平等,而保持等级,结果是依等级、辈份形成普遍的人格从属关系、依赖关系。人格从属关系,产生族群主义的服从心理,并在牺牲个人权益的要求下,个人精神消融于群体中,只要权威发出指令,个人就将是心理群体一员,依照群体中其它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二是人情关系与法情冲突。社会学家费孝通(1948,《乡土中国》)说过,中国人基本上就是活在一个人情网络里。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世事洞明皆学问,从情练达即文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因此,即使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喜欢利用堆积的社会关系,探听各种信息,挖掘操作的资源。
中国人最大的东西是“人情”,人情的核心就是面子。人们的一生,多少人都在为“名”而奋斗。
因此,中国人很讲究人情,准确地说是很要面子。这面子不是自己给自己,而是向别人来讨要,即“面子”是别人对自己尊重与顺从而得来。在他人取向下,传统中国人对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特别敏感,老是要顾全“面子”,要有“脸”,希望在他人心目中保有良好的印象。“给个面子”、“赏脸”与“捧场”、“请您夸两句”、网络拉票“求点赞”具有相同的表达意思,要面子因此也与时俱进。
由于对面子的过分重视,中国投资者在操作过程中十分强调维护自己操作上的面子问题,如果操作失误,一般是先拖着不卖,如果长期被套,则形成处置效应。中国证券投资者死要面子活受罪,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是常有的行为偏差。同时,中国人希望与其他的个人维持和谐而良好的关系,为了体现面子的价值,可以虚伪地对不同人说着不同的话。比如,中国人在“家”的面孔下,可以织成各式各样的“关系网”,并在人情网中获取某种资源,通过“家”字可以将人情链条伸缩自如,但将这种人情链条放在现实社会中,看见的是人情社会性冷漠化的倾向。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人际关系缺乏同情、关心与爱心,人与人之间都是冷漠的关系。因此,凡是与“家”无关的关系,都有是可以损害的对象。中国投资者经常看到某些无视法律的上市公司,销售假冒伪劣的东药品损害儿童健康,但是对家人无比呵护,对不是家的东西,则能占则占,不停演绎着化公为私的行为。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要认真考察上市公司的行为,是否为了家人利益损害公众利益,如果有,则远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