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行为金融解析之56:和光同尘
(2010-07-28 14:05:06)
标签:
宗教大德《道德经》亲疏宇宙文化 |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直译:
得道者认为身教重于言教,不会对人发号施令;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往往没有得道。
闭上嘴巴,关闭“眼耳鼻舌身意”对外来红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追逐与迷恋,清静无为、专注于对大道的观想与精思,求得内心宁静;挫磨引发争夺的着相锋芒,消除俗事的骚扰与纷争。收敛分别之心,混同尘世凡物:遇见光明就是光明,碰到尘埃就是尘埃,这样与大道与万物同体,进入玄妙的大道法门。
因此,真正的得道者,人间的亲疏、利害、贵贱都无法影响他,他对万事万物不分亲疏利害、贵贱都平等对待,所以才是天下最为尊贵的。
对比:
在五十五章程,老子向我们阐述了大德的特点与风范,强调大德不受自然伤害的原因是无害人之心,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即能够“心使气曰强”。在本章,老子认为,大德智者不仅无害人之心,更不会人民发号施令。大德清心寡欲,实现与万物一体的大同境界(玄同),因此超越一切亲疏、利害、贵贱关系,因而受到天下人尊重爱戴。
引伸: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得道者,才明白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认识是“无知”的,因此不会随意下政策下指令下命令。宇宙最根本的规则“道”是清静无为稳定的,真正的得道者,懂得遵守大道规范,清静守法、无为而治,少说少做,更不会让有形之手乱动,平时“希言”“贵言”“无言”“不言”,一言九鼎,有关国防、安全、司法、保障制度稳定而运行有效。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政策朝令夕改,政出多头,只能导致信息混乱,机构和百姓无所适从。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两者之间相反相成、负阴抱阳,相冲相和,上层建筑如果简易、安静、不言、不言,就会给予经济基础、社会运行创造出一个和平、安全、公正的活动空间,就能让社会自组织生发出生机与活力。
当然,如果从认识论来讲,“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力量,众多百姓的心,更接近大道的本源,但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生活经营实践,经过市场无形之手的对冲、博弈与综合,会自然达成一种平衡。因此,无须过多的政策干预,无须过多的有形之手动作,除非市场经济失灵,导致社会失去公正公平的原则,才需要运用国家力量进行校正,因此,国家的政策力量平时是备而不用,但只要市场出现危机,才需要运用政策力量,但如果政策力量运用上瘾,也会形成政策失灵,从而加重危机。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其兑”直解析是闭上乱说话的嘴巴,事实上是关闭贪婪妄念所控制的心,因为言为心声,只有心安静,心安定,才会不再乱说,不乱说,就乱动。《金刚经》中,佛佗直接面对“如何安心”的提问,佛佗的回答是“应无所住而安其心”,心不要执着于六识六尘六根带来的迷障,才会直达本性。同时,“闭其门”是关闭通向其心思不定的路径与门道,即老子说的“五色、五音、五味、畋猎”等扰乱心安定的外在诱惑,因此摒弃一切物质属性对人心的诱惑,安心于“无所住”处,停止向外追求名利权位,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
“挫其锐,解其纷”,“锐”指的是争取利益的各种手段、武器、办法、计谋过度状态,无论国家、机构、居民还是国际资本,都有其利益追求。如果利益追求过分,就是“锐”,就会伤害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如果有一方利益追求过度,如果这种过度的追求不合乎道义,就会出现争夺,因此“纷”就是争夺的混乱状态。“锐”是产生挂碍与恐怖的根源,这种根源又来自于内心,内心的利益得失的追求,又来自于人性“基因”的设计,所有生物基因,如果从生物的角度看,都是在追求离苦得乐,要让自己生活得好,要让后代代代相传。这种追求本来无要厚非,这是生物的本性与本能,但在文明世界,追求个体离苦得乐,得在不牺牲其它利益方的前提下才能出现最大的帕累托最优。因此,老子要求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要将锋芒收敛,不要将自己的利益之角到处触人,否则纠纷将会无解。只有打磨掉所有的棱角、锋芒,清理、解除所有的杂乱、困扰,才能消除贪婪之心,才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态才能能圆融,才能“浑其心”。
“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既要与光明磊落的人相处,或者既要与地位崇高者相处(服务),还要学习与使奸耍滑者相处,更要学习如何与下层百姓混同如何服务于百姓。因此,真正得道者,既会重视决定市场运行方向的政策力量,又会重视群体效应下市场非理性力量的作用,同时在不同时点,不同空间,会适当处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道法自然,道不仅存在于政策之中,也存在于机构利益追求、居民利益追求和国际资本的利益追求中。在特点时空格局中,利益各方的力量对比会处于平衡、失衡的波动状态中,因此要保持于力量主导方相处,又要关注从属力量的崛起,这样才能避害远祸。要避害远祸,先保持自己的平常心,知晓大道运行的未来变化,从而同时在光与尘间取得中庸:见光自己就是光,见尘自己就是尘,光即是尘,尘即是光。光是尘的极致,尘亦是光的极致,在道的周期循环中,光不异尘,尘亦不异光,在波粒二重关系中,道就在其中。
“玄同”,就是与大“道”合一,只有这样的去修行,才能“同于道”,老子认为,只有心向道,践行道,才能同于道:“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因此,修道者不为物质属性所吸引,能够通过挫锐解纷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于道相通者,才能最后修成大德。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真正的大德,八风吹不动,不为外界任何力量所影响。正如《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大道面前,人人平等,大德对任何人都放在公正公平公开的条件下进行评估,不可能因为亲近而多得好处,不可能因为亲近而得到尊贵。为什么大德能够做到“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台”呢?就是因为大德已经与道同在,与道同体,道不受任何东西制约,大德也不会受人间的亲疏利害贵贱的观念所影响,会对所有人都视同大道
孩子。大德能够受到对待天下人一视同仁,能够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万事万物,因此受到世间的尊重,他的德行因此也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