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行为金融解析之54:以身观身
(2010-07-25 11:57:00)
标签:
宗教乡邻我执《道德经》修德文化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直译:
得道者善于建立功业并能使基业长青;得得道者善于掌握形势不会失去尊贵地位,后世子孙靠按大道法则守功立业绵延不绝。
(得道者是如何实现基业长青传之万代的呢?他是根据大道在人心,大道无所不在的原则进行进行修身的)自己修身,将自己的德行提升至纯真中贞高度;带领全家修身,由于积善,必有余庆;修身而让乡邻村落受益,德行就会生长;修身而让到全国受益,德行就会丰盛;修身而让天下受益,德行就能普惠万物。
在大道面前,由于人人都是道的孩子,人人心中都有道心(佛性),自己与他人、自己家庭与别人家庭,本乡与他乡,本国与他国,都在大道的力量和规范范围之中。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大道法则,由自己推论别人,由本地推论他乡,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地进行推论,即从自身出发,推论家庭、乡邻、邦国到天下人的思想、观念、需求、期望,从而反过来知道遵守大道规范的重要。
老子如何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依据大道法则。
对比:
如果说五十二章重在讲修道得道的问,五十三章重在讲失道的原因及其后果,本章的主题是讲修身进德,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当然,儒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从“修身”为起点,但儒家“修身”之前还得进行“诚意、正心、致知和格物”的功夫,因此,修身与扩展式的“有为”结合。老子认为,人人都是大道的孩子,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共同继承了父母的基因,都有相同相似的需要、传统、性格,因此,认识了自己修正了自己的品德,就能够理解掌握家庭、乡邻、国家甚至天下人的思想、需要、观念了,因此,只要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行为、言论,家庭、乡邻、国家、天下就会大治,因此是一种在大道理下的无为。因此,老子认为,修身正德的关键是从内修开始,自内而外,逐步推演,直到天下。
引伸: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老子认为,得道者的地位“建而不拔”“抱而不脱”,不但能够牢固地建立和保持管治地位,还能够将地位、力量和规范传之千秋万代。因此,不仅自己打下的天下建立的江山不会被颠覆,还能让江山永固,原因是管治者真正得道,能够平衡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百姓利益。周朝能够有八百年,就在于开始时让各部落分享推翻商朝的胜利果实,同时,对各诸侯纳贡的要求很少,基本上是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能够有四百年历史,其根基在于文景之治期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老子认为,要建立稳固的管治体系,不是管治的强力力量有多大,而是管治体系中能否实现阴阳互补式的动态平衡,善于管治自己,善于管治自己侵占、掠夺和过分享受的心,才有基业长青的基础。秦朝与隋朝的迅速瓦解,就在于管不住侵占与掠夺的心,结果造成别的力量“取天下”的机会。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认为,以出世心态(修道)做入世事业(修德),才能“德馨”。向内、出世“损之又损”地进行修练,是修“道”,让自己进行“无为”“无事”状态,向外、入世“以身观身”地进行修练,是修“德”,让自己的德行自然而然地扩展天下。修“德”是修“道”的辅助手段,只有修德,更多的人才能心向往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才能无为之中构建天下大治的力量。德者,得也。因此,修德,是为了让自己超越得失之心,实现“上德无德”的境界。修“德”借用儒家的讲法是正心诚意观察明察那颗容易被欲望、妄念和我执沾染的“心”,如果能够修正自己的“心”达至“无善无恶”的境地,就能修正出自己的心为最纯正的“良心”。有良心,才能发挥良能,有良能,才能将自己的良心扩展到天下。但是,修正自己的心并不容易,大道在扩展过程中,由于“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本来与大道息息相通的人心,容易被物质欲望、权力、观念和偏执蒙蔽,从而由于六根六识的作用造成心灵的迷失即处于“无明”状态。心灵如果在外界物欲的影响下一步又一步地远离良心,所言所行所思逐步堆积了起灰尘,修德的过程,就是擦拭心灵明镜上的灰尘的过程。
真正达至“无为”“无事”“无味”的修德者,能够明察自己的“良心”,依天理、顺人情观想自己的内心,情景摸拟自己的思想、别人的思想、别国的思想,“己所勿欲,勿施于人”,想清楚自己,也就想清楚别人、他国的喜怒哀乐,从而减少磨擦,增加福利。虽然上德无德,不需要什么奖励、表扬、荣誉,但德之光芒却在大道的作用下,普及天下。当个体内心为德感化、当家庭成员为德沐浴、当乡邻国家天下为德所感染,人们就会在昏暗的心灵中点亮人性的光芒,驱散阴霾,驱散黑暗,去除我执,解除妄念,脱离幻影,人人“良心”重现,人间乐土自成。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按佛佗的意思,德是在戒律的规范下,去除我执,放下自我,“明心见性”的过程,只有明心见性了,才可能由自及人,通观天下。《心经》是明心见性的大道理,此经用一个“观”字向众生表达了修德的路径与过程。只有观“五蕴皆空”,才能不着相,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观想出五蕴皆空,才有可能超越欲望的控制、才有可能去除我执妄见,才有可能清除心灵红尘的蒙蔽。清除心灵红尘利禄权位的蒙蔽,才能摆脱个体利益至上的私欲,才能站得高看更远,言行思维才能合乎道德规范。因此,如果借用《心经》的表述风格,只有观想到“道不离德、德不离道,道就是德、德就是道”的得道者,才能超越“眼耳鼻舌身意”对物质、名誉、权位、功德的留恋,才能将心比心,才能修身而达至天下大治:观想明白自己,观想明白家庭,观想明白乡邻,观想明白国家,观想明白天下,因为我想的要的得的,别人、别国、天下人都会想的要的得的,自己的言行利益就不得超过行为边界。如果想清楚了天下人都是道的孩子,就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做好边界内的事,让他人、他国也有生活生产经营发展的空间,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天下的目标。因此,跳出自己的利益权位名望的“圈子”,设想在高空观看天下人是如何博弈的,就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就知道如何约束并按大道的要求设计自己的行为。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认为,他所以能够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就在于他掌握了天下的公理:人人都是大道的孩子,修正自己的行为,就是修正自己的物质属性,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向上提升,升华自己的道德水平。因此,要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先得修正自己的心思,校正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对利益名位权力的欲望,如果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就会看清自己,因此也会明白天下大事是怎么一回事。如果管治者能够明白自己在大道面前的定位,如果能够想想百姓的利益与追求,如果能够给予百姓生产生活的空间,如果能够让百姓自立自强自为,天下大治,当然基业长青。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