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行为金融解析之48:为道日损
(2010-07-17 23:14:46)
标签:
宗教妄念《道德经》本职工作文化 |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直译:
学习真理要业精于勤不断增长知识,实践道行要克己复礼持续减少欲望。私心杂念妄念启动的欲望持续不断地减少,最后达到“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台”的清静无为圆融无碍境界。达到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圆融无碍境界,才能知足知止,放弃所有主观的妄念、遵守大道规范,才能思仁仁至,无为而达天下治的事功。因此,争取天下民心才能取得天下,取得天下就得清静无为,不与民争利不做扰民害民之事。如果无事生非,如果与民争利,必然民心全失,得到的天下也会失去。
对比:
本章的核心思想不是霁如何学习,而是强调管治者如何通过思想上行动上的自我修正实现“无为”与“无事”,加深道行,让自己的身心有个清心寡欲的环境、让天下百姓有个自我创造自主自强的幸福的环境,即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理想境界。为此,老子既发扬了“少私寡欲”(十九章)和损益对称(四十二章)的思想,又将“无事”“无为”“无欲”“好静”(五十七章)的思想提前进行了点题,强调如何让身体自主、如何让百姓自主,只有放弃有为的念头,让身体在虚无清静的状态中,内在的机能才会起作用,由于主观念头操作而导致的各种病变才能不药而愈;同时老子又将《易经》的“损”和“益”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将“自损”的“无事”和“无为”理念与行为提升为管治世界和人生自我实现的路线图和基础工程。
引伸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认为,做学问,就得不断获取新知识,如果这种知识与品德修养相结合,不良言行会越来越少,即道德文章比翼齐飞。如果学问知识增长不与道德品质提高相结合,学问知识顺利提升过程,获得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增益,显学成见、智巧利器的纷纷涌现,门户之争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意味价值解构,价值解构,意味政体崩溃,周朝大一统因此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这就是重学问,但不明明德的后果。“为道”是一个念头向正、妄念减少、欲望妄执逐步消退,自私自利逐步减损的过程。因为对内只满足于身体的基本需要,贪得无厌的妄念将消退,妄念消退,心智澄明,对外掠夺、对外控制的狂想也会减少,对于名、位、权、利的执着就会放下。放下自我的执着,才能融和天下百姓的思想,才能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足不出户,减少干扰,天下无事,天下无事就不会惹事生非。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道”就是一个自我主动“减损”的过程。“损”掉的是不合道义的贪、嗔、痴等“造作生事”的精神病毒。“无为”就是吸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因此“无为”的心境去做本职工作,一定可以做好人生坐标中的“本职工作”。道无所不在,因此做本职工作过程也是不断修练、持之以恒减少杂念的过程。如果在做本职工作过程中减少主观妄想,让自己的思维、行为自觉合乎自然规律与社会规范,能够按照规律办事,清静无为,本职工作自然而然就会做好。因此,修道与佛教修行一样,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对私心杂念进行持戒。持戒就是“损之又损”的过程,就是“致虚极”的过程,持戒成功的标志是到达“无为”即心思不为外在的名位利益左右。持戒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和持续删除电脑上无用的多余的或者有害的文件差不多,只有主动去去除人生中那些受欲望控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文件、垃圾、插件或者病毒,才能聚焦集中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在道行的正确方向上,让生命与众生、让生命与万物同体。
“减损”和“持戒”首先是扫除功名利禄产生的能量“碎片”,这些混乱的“碎片”受欲望控制,为妄念驱使,心的空间被七情六欲、五蕴八苦所沾染而无法让道心存入。为防止精神病毒污染而迷失在“无明”之中,心底明镜需要通过不断修练擦拭,不断减损擦拭去除功名利禄的红尘,才能通过“损之又损”的过程,恢复发现人生本性的光明,保持本心的清明。只有重新拥有本性光明者,才能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生命能量投身献身实践“道”行的历程,所言所思所行即思想、语言、行为完全顺应自然、顺服天道。当然自损的修行是一个内在意志、外在环境和时运吻合的机缘。“无为”的极至是“无不为”。“无不为”
“取天下也常(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认为,要得天下百姓之心,管治者先要静心无事,先管好自己的妄念与贪心,只有心静下来了,知足而不造作生事,就会只做管治者本份之事,自律自知自止,而不会一味逞强越界办事惹事生事。管治者管好自己的心,让心安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执着于外驰的权位名利,就会将自己的权力约束于职位的责任上面。因此,无事的管治者与有事的下层百姓间形成阴阳对称关系,百姓就会自主自立自强不息。总之,老子看来,真正好政策,首先是不扰民,君王如果无事少事寡欲,少苛捐杂税,少征战逐利,少侵略瓜分之事,社会才能休养生息。如果为了满足管治者及其集团利益,胡作非为,大动干戈,抢夺民脂民膏,就会失去民心,即使表面强大,也可能被黑天鹅或蝴蝶的翅膀扇倒。
对策
于国家,“自损、无为、无事”不仅是管治的艺术,更是执政的理念。所谓“利为民所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就得以民为主。主动约束膨胀的心,主动约束乱动的有形之手,主动放弃特别的权利,好象是一种自我损害自我贬值当前利益和行为,但自损自贬下的无为,才是尊重百姓为国家主人的行为,才是自觉遵守执政为民理念的行为。管好国防、安全、司法、救济等百姓无法管好、无力管好、无能管治的职权范围的事情,就象管理好百姓对于国家的“信托”产品,这种产品的收益是国防安全与司法公正及及时的社会救济(保障)。
于机构,“自损、无为、无事”,是自觉照章纳税,是自觉搞好员工的工资福利,是按时履行与合作者之间的利益合同,好象不拖拉一下对别人的承诺,对自己的利益有害,但这种在利益面前不争无为的作风与风范,却是建立诚信的基础工程。诚信的建立后,好象不用再自我宣传,诚信的品牌就是价值增长的源泉。
于个体,“自损、无为、无事”,是为了约束自我的妄念,是为了放下我执,是让自己能够在放下的当下即可融和他人、机构、社会与世界有情或无情众生之中,让自己的圆融的气氛中,无为而无不为。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