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行为金融之16:知常曰明

(2010-06-18 23:25:58)
标签:

宗教

养生

知常

守静

《道德经》

中国

股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们对《道德经》第十六章解析如下:

(对内我)尽力使心境空明达到极点,让心境至诚至信安逸宁静。(外在)面对万物竞相生长,我如风过大地细心观察其生生灭灭、循环往复的道理。(我发现)芸芸众生,不管如何辉煌腾达,终究还会循环并回复到其根本。万物回复本性(根本)才叫做清静,清“静”是万物运动循环回归自身的本来(面目),这是大道自我运行的天然本性;因此保持纯真自然、清静无为的本性才是长生之道;懂得大道自身循环、往复运动规律并能身体力行者才是聪明睿智的人;如果不认识大道的运行规律或者不按道的运行规律办事而自行其是、轻举妄动、恣性肆意妄为,就会出现凶险。认知掌握自然规律者能够圆融万物、明察秋毫,圆融万物、明察秋毫者就会公正公平、至大中正处事,人的心灵就会达到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充塞天地、纵横古今的境界,因此,只有公正公平才能周全不偏、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周全圆融才能进入得道境界,进入得道的境界者才能长生不老、终身不会遭到危险败亡。

如果说第十四章老子主要描述了道幻现的抽象化外相,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历史性命题,即道的客观规律古往今来都存在,道的作用需要得道者去运用来解决当代历史任务。第十五章中老子主要描述了能够承担这一历史任务的得道者的德才素质在外在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第十六章中,老子提出了得道的具体路径,即“致虚极,守静笃”。要得道,首先要在心灵安放,如佛佗要求的将心安在心的家乡。只有安心者,才能实现物我两忘,实现天人合一,才能完成用道而不为道所用,以实现“弥伦天地之道”,进而造福人类。人类的福分可能表现为具体的物质需求满足即物质文明建设,对于“道家”来讲,就得超脱物质需求的束缚,在精神领域开辟出至大中正天合合一的境界。

于国家,“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要求政府慎用“看得见的手”,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充分尊重的群众的创造精神,不仅不过多的出台什么计划、政策、法规干预市场,连精神暗示也不用,只有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为群众为市场为企业留下运动的空间,才能让大道的本来功用自然特生发,故而老子特别在最后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是一种安心安静为政的思想,要求政策上少干预不干预市场功能能够进行“自组织”的部分,政策取向要放下包办下天下苍生方方面面的思想,放下政策制定者比群众智慧更聪明的自我优越的思想,因此,老子要求政策推手者不欲盈、放手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才能在不干预的前提下,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即“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因为要尊重群众,先要有包容群众之心,包容群众,才能公正廉明,公正廉明,才能建立王道乐土和人间天堂、实现大同理想,只有大同世界,才是天人合一,合乎道义的世界,才能成众一心,才能长治久安。

于机构,长盛不衰的企业生命来源于企业内在的精神生命能够自我创新,自我创新运动却来源于其“以静止动”的功夫。企业的管理者,如果天天忙碌于应酬、销售和其它细节,就会失去企业战略性的思想。战略性思想是企业价值的核心,因为它规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产品创新的走向、企业管理的“性格”、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境况。《当和尚遇到钻石》一书,作者就介绍了企业负责人如何通过“圆圈日”活动,安放身心,让心灵与圣者对话,让心灵与自然对话,让心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安静状态,让日常事务压抑的创新的点子如泉水喷涌,从而在心灵深处自然徐徐生出不可思议的新思维,这在忙碌中烦恼中应酬中是无法想象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认为,中国“统治”世界,不仅是中国在经济方面即物质文明对世界将继续贡献,中国还会在文化领域、价值思想、政治文明上为世界提供别样的贡献,使全球的文明不再以欧美为“牵牛绳”,而是为人类提供了另外的参考系。

于个体,内修最关键的心灵修养要“虚心”,远离颠倒梦想,将七情六欲念如观想梦幻泡影般进行观想,让凡尘杂念在心中流过而如鸿爪雪泥不留痕迹。七情六欲所关注所企求的无非是名利权位,无非是让自己享受或者让后代更好地享受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这是基于肉体生命基因自我复制和自我遗传的需要。但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精神虽然依附于肉体生命,但有它独立运行的规则,正如大道可以通过万物的运动显现其存在,但不受万物约束一样,精神冲破肉体自私基因约束为做出奉献行为,也是人性的本性,这种精神本性的扩展,就是可以克服情欲的束缚而成圣,就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上可以出现佛佗、孔子和耶稣的原因。反过来,如果个体如果为七情六欲控制,气血运动就会出现非常情况:“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长此以往人们的脏器、腑器、经脉就会犯病。内在有病,就会影响吃饭睡觉思考、影响情绪稳定、影响判断能力、影响性格变化。为了实现“致虚极”即达到心灵极致的安静,佛家发明了禅定方法,如止观学说;儒家发明了养气方法,如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目标都是为了“心安”。佛家认为安“心”于禅境最重要,无论行、走、坐、卧、工作、学习、吃饭、睡觉都在禅定才能真正达成“守静笃”,为此佛家还发明了净土观的训练方法,通过观想的训练,让心真正与身体、与万物、与宇宙融和为一。当前,在社会中时尚的瑜伽训练法,基本是是一种呼吸体操,可能偏离瑜伽训练即天人合一的目标很远,但不妨是现代快节奏生活者自我心灵安静的一种方法。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