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行为金融解析之14:大道无形
(2010-06-17 19:09:28)
标签:
股票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是《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我们试以解析如下:
大道的体量极度细小,其小无内,无法用肉眼观察,我们把它叫做“夷”;大道的波动极其轻微,无法用耳朵听闻,我们把它叫做“希”;大道无形无状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法用双手去触摸把握,我们把它叫做“微”。大道的这三个称谓无法进行各自定位和“分析”,因为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由于大道无形无相,无上下左右明暗区分,因此在它之上没有物事可以显示更加光明亮堂;在它下面也没有事物可以显示更阴暗晦涩;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延绵不绝无法起名,大道通过外在运动幻化出万物,又通过内在的循环功能将万物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因此,大道的形状是没有形状的形状,大道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就是大道的“惚恍”象征。
我们迎着大道,却看不见大道的容颜;我们追随大道,却看不见它的屁股,大道真是“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我们掌握先天存在的大“道”,目的是解决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古代圣人”能认识、了解宇宙生成的初始状态,能认识“道”的基本规律,能够利用道的运动规律为当今时代的服务。能够清晰把握古往今来大道运动的规律者,就是得道者。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内在抽象化的形象,这种“形象”非肉体之人力所能及直接感受,因此与前面描述的道的物理现象不同,这些物理现象是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以感知并能够进行形象把握的,这些人之六根能够直接感受的外在具象化的形象有:母、冲、渊、湛、动、中、谷神、玄牝、若水、致柔、婴儿、为雌等,这些外在具象化的形象人们都是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的形象。
按照《道德经》第一章的启示,如果说道的具象化的形象是“道可”的范畴即人们能够通过感觉、感知、感性地把握道的功用,进而获得对道的感悟;道的抽象化的形象是“道非”的范畴,是道的表现的高级化,人们无法直接通过形象的感觉掌握,需要启动抽象思维才能去把握。如果说道本质是以道自己为的核心,是自我作用并遍布于宇宙万物,并作用于宇宙万物的运行与发展,这是道的第一阶段;道的抽象化的运动,是道的外化表达的第二阶段;道的形象化表现是道的第三阶段,因此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结构与运动体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结合老子推崇的“道”的四层次内涵,就会发现,人们的认识与行为,不过是道的运行规律的模拟,因为道的四层次内涵有:道是创造宇宙的第一推动力;道是指物质世界的总和,即宇宙的物质本体和实体;道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或者其能量或者信息总表现;道是指人类按道理运行的行为准则。从道的本质上讲,道的第四层内涵即人类行为准则,只是道的外化(幻化)的体现,是道的衣裳而不是道的身体,衣裳可以花花绿绿,但道之身却是可与之相同或者相反的表现,因此衣裳可以骗人诱人,但道的本身是无色无味无声的,只是自我在运行,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悲欢离合,没有喜怒哀乐,本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因此,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知道,老子直觉到了“道”的虚无飘渺,看不见、听不到、嗅不到、尝不出、摸不着,道不明、说不出、讲不得,虽然能感悟其实实在在的存在,但只能在于心灵深处,在混沌中、在迷离中、在半梦半醒中去感受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不象”。因此,抽象化的道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无始无终地存在流动着、漫溢着、流淌着、活动在宇宙间山川间大河里高山上海洋中,如雾如风如丝如絮,时隐时现,无法称谓。
因此,只有理想中的“古典圣人”,才能够掌握亘古以来就先天存在的客观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因为他悟“道”后能够用道而不为道所用,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在现实世界中,比如说现代物理学对于弱作用力下的各种相互关系,量子力学关于人类本身与实验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可能出现“测不准”的情形,形成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现象。但无论物质的基本粒子如何狡猾多变,在人的思想的心灵的把握与抽象中,人类还是不断逼近了事物的真相。比如,英国天才科学家霍金对于现代物理的贡献,主要通过其思想和心灵的感悟,结合其年青时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形成了时空理论的新丰碑。在老子看来可能很混沌的“道”的境界,霍金可能都能用数学公式清楚地表达出现,还复杂的多变的幻化中的世界一个简单的逻辑。
在社会科学领域,有时看起来乱七八糟的现象,可能隐藏着最简单的道理:人们首先要满足肉体生命的生存、享受、安全、尊严、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经济活动去创造、分配肉体生命系列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从而脱离物质生活需要进而提升至精神的和政治的艺术等上层建筑的需要。因此,老子说,圣人本无心,以天下心为心,就是着眼于百姓的基本需要及这种需要之心的满足与不满状态的各种博弈。佛佗说,天下之心他都能悉知悉见,因为人心多变,但变化不出其需要的范围。
于国家,面对不同时空环境下杂乱无章的现象,就得理出当时百姓和机构需要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之,就能够看得到摸得着和扑克得见群众的心声。所谓解决最大多数群体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前提是政策主导者是否以百姓之心为心,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执政的最高考量。
于厂商,经常听到抱怨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下降,事实上,市场就存在于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地方。越是无人关注的市场,可能没有生成,可能还是很弱小,可能还不能带动利润增长,但却是无人竞争的新空间。只有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并能够在市场生成之初就能够成功切入并能够享受市场长大成果者,才是真正的得道者。
于个体,无论多大成功,都不宜招摇,因为一旦招摇,就是名声大,名声是公器,公器不得私人享受。因此,在中国凡是招摇过市者,少有善终者,“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在“公天下”为号召的国度里,想要名利双收,还想招摇过市,其结果,天下人多知道。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